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河東薛氏家族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河東薛氏家族介紹河東薛氏是漢唐時期屈指可數的海內望族,關西六大姓(韋裴薛楊柳杜)之一。《新唐書》載有柳芳氏族論:「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即河東薛氏為當時的關中郡姓(函谷關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河東薛氏。[1]

河東薛氏是什麼家族

河東薛氏並非世居河東的土著,而是由蜀遷來的少數民族的一支,形成於三國時期。蜀滅亡後,薛氏舉宗五千戶徙於河東汾陰,並以汾河以南、黃河以東為大本營。根據《新唐書》記載,河東薛氏分為南祖、西祖兩個房支。薛氏原為武力強宗,再加上所處地理位置特殊,使得河東薛氏在晉隋之際成為不同政權爭相拉攏的對象。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河東薛氏由地方豪強發展為文官武將盈門的一流士族,官至五品以上者三百餘人,駙馬二十餘人,獲封公爵侯爵的主要家族分支三十多支。南北朝時期,河東薛氏興建或占據的壁壘主要有薛永宗壘(又名臨汾壘,今山西臨汾附近),薛強壘/薛通城(原萬泉縣城/泰州府城,今山西萬榮縣萬泉鄉),楊氏壁(今陝西韓城附近),以及華陰魏長城(今陝西渭南華陰附近)等。

河東薛氏陸續湧現出隋代著名詩人薛道衡,西秦霸王薛舉,薛仁杲,薛仁越父子,唐代父子宰相薛元超、薛稷,名將薛萬鈞、薛萬徹兄弟,名將薛仁貴,薛訥父子,明代著名理學家薛瑄, 鄞國公柱國大將軍陽武侯薛祿等一大批傑出人才。

河東薛氏是蜀漢滅亡後從蜀地內遷至河東的一支豪強家族。十六國時期由於長期紊亂的政治局勢,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實力,薛氏一直採取「憑河自固」的政策對抗各民族政權,具有很強的分裂性和割據性。國家的統一需要地方勢力的支持,隨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薛氏也開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轉變。儘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整合到中央政權之中,成為促進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社會力量。

北史·薛辯傳》在《魏書·薛辯傳》基礎上,增加了其父親薛強的大量事跡。此外《北史·薛修義傳》相比《北齊書·薛修義傳》也增加了不少內容。但這些增加的內容,《資治通鑑》沒有採用。此外,據薛元超墓誌和薛修義墓誌來判斷,這些增加的內容可信度不高,基本上是為了掩飾河東薛氏來自蜀人的痕跡。

河東薛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支著名的世家大族,也是一支頗有特色的大族。雖然魏晉、隋唐時期的各種姓氏書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都把薛氏的家族淵源追溯到兩漢以來的高門——兗州薛氏。但實際上河東薛氏原先不過是蜀中的一支具有濃厚少數民族風習的豪酋。在蜀漢滅亡之後,才由蜀中遷徙到了河東地區。從魏晉之交到北朝初年的百餘年間,河東薛氏逐漸發展成為一文具有強大地方勢力的豪強大姓,整個家族也衍化成若干枝系。

薛氏與河東薛氏並非同義,河東一詞的記載大概來源於《禹貢》關於九州的記載,當時的河東屬於冀州的勢力範圍。自漢代以來,河東所轄的地區範圍不斷發生變化,但其疆界基本上以現代的山西西部為中心,有時也包括今河南北部、安徽北部的一小部分。這雖是一個彈丸之地,但由於它介於兩大名都長安和洛陽之間,與其它州郡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形成了當時中原所在地的中心。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會成為當時各民族政權的必爭之地,這對於經濟、文化都相對發達的河東而言,必定是一場浩劫。作為當地的豪族勢力,要想獲得生存,必然會不斷與各民族政權之間發生關係,這也是薛氏生存的政治大環境。[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