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油麥菜褐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麥菜褐斑病

油麥菜褐斑病
原圖鏈接

油麥菜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表現兩種症狀:一種是初呈水漬狀,後漸擴大為圓形至不規則形、褐色至暗灰色病斑,直徑2~10毫米不等;另一種是深褐色病斑,邊緣不規則,外圍具有水漬狀暈圈。潮濕時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狀物,嚴重時病斑互相融合,致葉片變乾枯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油麥菜褐斑病

病原中文名: 萵苣褐斑尾孢霉

油麥菜褐斑病
原圖鏈接

主要危害作物: 油麥菜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

症狀

油麥菜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表現兩種症狀:一種是初呈水漬狀,後漸擴大為圓形至不規則形、褐色至暗灰色病斑,直徑2~10毫米不等;另一種是深褐色病斑,邊緣不規則,外圍具有水漬狀暈圈。潮濕時斑面上生暗灰色霉狀物,嚴重時病斑互相融合,致葉片變乾枯死。

病原

Cercosporalactucae-sativaeSawada稱萵苣尾孢,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孢子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在葉兩面,無子座或僅由數個褐色細胞組成。分生孢子梗單生或1~12根簇生,淺褐色,不分枝,具1~4個曲膝狀折點,頂部圓錐形,0~4個隔膜,25~115×4~6(μm)。孢痕疤明顯加厚,寬2~3μm。分生孢子針形至圓柱形,無色,直立,頂部尖,基部倒圓錐形,多個隔膜,31~117.5×3~5(μm),除為害萵苣外,還為害山苦蕒山萵苣長葉萵苣細葉苦蕒菜[1]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叢在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及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多雨或霧大露重的天氣有利發病,植株生長不良,或偏施氮肥長勢過旺,會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

(1)注意田間衛生,結合採摘病葉片收集病殘體攜出田外燒毀。

(2)清溝排漬,施用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適時噴施大然蕓薹素等,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抵抗力。

(3)發病初期開始噴灑78%波•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咯菌腈懸浮劑12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2]


相關視頻

大棚種植油麥菜,要控制好大棚的溫度,以免軟腐病霜霉病發生

好吃的油麥菜你會種植嗎?關於種植油麥菜的幾個步驟,你也可以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