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泛星計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泛星計劃英語: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 and Rapid Response System, Pan-STARRS,直譯為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回應系統)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巡天計劃;該計劃將對全天空天體進行天文測量和光度測定。該計劃將比較同一天區不同時間的變化以期能發現彗星小行星變星天體;尤其是有撞擊地球威脅性的近地天體。泛星計劃將建立一個所有在夏威夷能觀測到,視星等最暗可達24等的天體數據庫[1],總共可觀測全天四分之三的區域。

泛星計劃第一座原型望遠鏡,PS1,設置在夏威夷茂宜島海勒卡拉火山頂,已於2008年12月6日啟用,由夏威夷大學管理。2010年5月13日起PS1望遠鏡正式進行全時科學觀測。其餘三個將和PS1組成陣列的望遠鏡預計將在2012年完成,總花費約一億美金;稱為PS2的第二座望遠鏡已開始建造。

泛星計劃主要是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Institute of Astronomy)、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oratory)、茂宜高性能計算中心(Maui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Center,MHPCC)、科學應用國際公司(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的合作項目。美國空軍提供資金建設望遠鏡。

PS1望遠鏡是由 The PS1 Science Consortium, PS1SC管理。該協會參與成員機構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德倫大學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及拉斯昆布瑞天文台全球望遠鏡網絡(Las Cumbres Observatory Global Telescope Network)。

儀器設備

泛星計劃要使用四個口徑1.8米的望遠鏡組成陣列,這四個望遠鏡可能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山天文台或海勒卡拉火山。計劃的四座望遠鏡,PS4,將每次觀測同一天區,觀測影像將由電腦比對去除因為芯片缺陷造成的像素壞點或宇宙射線影響,最後將四個望遠鏡收集的光線匯集,可產生相當於口徑3.6米的望遠鏡分辨率。

原型的PS1望遠鏡已經在2006年6月以低分辨率拍攝第一張影像。該望遠鏡的視野有3°,在同級望遠鏡中是相當大的視野。使用的CCD高達14億畫素,是目前最大的。焦平面上總共有60個單獨安裝並緊密排列的CCD組成一個8X8的陣列;因為角落不接受光的關係,在四個角落沒有CCD。每個CCD都是一個大面積對角轉移陣列(Orthogonal Transfer Array, OTA),共有4800X4800個像素,分成64個單元,每個單元有600X600個像素。該CCD的「第一道光」是在2007年8月22日拍攝仙女座星系。PS1之前有焦點扭曲的問題,造成影像邊緣模糊。這問題與望遠鏡副鏡的傳動系統、溫度以及位置有關。現在問題已完全解決,並且在2010年5月13日開始觀測。

每個影像需要2 GB的電腦空間儲存。每次影像拍攝時間約30到60秒,這足以拍攝到視星等24等的天體;另外電腦將以1分鐘進行處理。由於照片必須連續拍攝,PS4系統預計每個晚上將可獲得10 TB的大量資料,因此電腦記錄每幅影像中天體的光度和位置後影像本身將被刪除;當晚位置和光度將和先前的資料比對以知道天體光度和位置是否有變化。

因為泛星計劃可以觀測相當大的視野和極短的曝光時間,因此每天晚上可以拍攝6000平方度的天區。全天總共有4π個球面度,或41,253.0平方度;在夏威夷可以觀測約3萬平方度。因此每四十小時就可以完全拍攝全天區[2]。除去滿月等月光影響嚴重的夜晚,每個月可觀測全天四次。

科學目的

因為之前從沒有一個計劃是有系統觀測全天區,該計劃預期可以發現許多新天體。例如卡特林那巡天系統(Catalina Sky Survey)目前只能觀測20到20.5等的天體,且幾乎集中在天球赤道。泛星計劃可觀測到24等,觀測範圍是整個天區。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將以紅外線觀測做為補充。

視頻

泛星計劃 相關視頻

泛星計劃發現高紅移類星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