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涇渭分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涇渭分明
jīng wèi fēn míng

近義詞一清二楚黑白分明

反義詞不分皂白涇渭不分黑白不分

出 處 :《詩經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涇渭分明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g wèi fēn míng。源自自然景觀。渭河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出自《詩經·邶風·谷風》。

原文

《詩·邶風·谷風》云:「涇以渭濁。」[1]

孔穎達就此條作出註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

典故

古人普遍以為渭水清澈、涇水混濁,這種認識的依據是來自《詩經》的原始記錄和孔穎達的註疏。《詩·邶風·谷風》云:「涇以渭濁。」孔穎達就此條作出註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孔穎達的權威性註疏普遍誤導了後人的認識。實際情況是涇水比渭水清,兩水在陝西高陵境內合流時,清濁分得很清楚。對「渭清涇濁」的說法也有人產生過懷疑,如宋代詩人蘇軾有「兗兗河渭濁」的提法,元代詩人曹伯啟有「涇清渭濁源何異」的疑慮,但給涇水一個正身,還其歷史清白已經到了清代乾隆晚年。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批閱蘇軾、曹伯啟詩句時,認為孔穎達註疏沒有依據,遂下詔組織有關官員視察涇河、渭河源頭,搞清何清何濁。當年的農曆三月,視察成員一行到達位於今寧夏境內的涇河源頭。時任寧夏府中衛縣知縣、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人胡紀謨有幸作為視察人員,參加了對涇河的全程視察和考察,並作了《涇水真源記》,為後人留下了一筆有關涇河的寶貴歷史資料。

在《涇水真源記》中,胡紀謨除了對涇河源頭笄頭山(又名雞頭山)、石龍潭頭潭、二潭、三潭,以及流向、流程,與渭河匯流作了詳盡記述,還重點對前人普遍認為「渭清涇濁」作了糾正。作者稱「凡涇水所歷、土壤、石山俱見清,且漣漪毫無泥滓。」又言「惟由平涼至涇州,涇汭合流處(涇河彎曲處)百四十里中,南、北、西三面山水所歸,色與涇源少異,然不過微雜塵沙,鬚眉難鑒而已,迥非咸陽渭河之黃泥耀目者可比。」胡紀謨在此肯定地稱「涇水之清經身歷而始信」,否定了《谷風》所謂「涇以渭濁」的說法;遺憾「箋釋家」不加調查研究,導致「咸謂涇濁渭清,承訛不易」,使涇水蒙受不白多少年。他更感嘆「涇水有靈,不甘久匿其面目」,還了「汪洋千里無塵滓,不至高陵不受污」的真實面目。

視頻

航拍中國:涇渭分明一詞就來自於涇河渭河的交匯

參考資料

  1. 涇渭分明,好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