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津子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津子圍
出生 遼寧大連
國籍 中國
別名 張連波(原名)
職業 作家
知名作品 《殘局》、《殘商》、《殘緣》、《一袋黃煙》、《相遇某年》

津子圍作家,原名張連波遼寧大連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企業管理專業。歷任黑龍江省牡丹江林業地區公安局秘書,牡丹江市人事局信息綜合科副科長,大連市人事局副處級調研員,大連市人事局《大連人才報》執行總編,高級經濟師。大連市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全國林業文聯委員。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遼寧省作家協會,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研究生畢業。60年代出生,8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大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發表文不作品150多萬字,其小說《蝴蝶》、《黑玫瑰》被譯介到海外;長篇小說《殘局》、《殘商》、《殘緣》被美國耶魯、歌倫比亞、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

主要作品

創作發表散文隨筆60餘篇,全部作品近300萬字。作品先後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短篇小說選刊》《傳記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等權威選家選載,並被收入《中國年度最佳小說選》《中國年度小說精選》《中國年度小說經典》《21世紀中國小說精選》《名家最近作品速遞》及當代中國文學排行榜等。   
著有長篇小說《殘局》、《殘商》、《殘緣》、《夏季最後的洋槐》,中短篇小說集《一袋黃煙》、《相遇某年》,報告文學集《來自改革試驗區的報告》、《邊貿之光》等。發表文學作品150多萬字,其小說《蝴蝶》、《黑玫瑰》被譯介到海外;長篇小說《殘局》、《殘商》、《殘緣》被美國耶魯、哥倫比亞、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分別獲得遼寧文學獎、遼寧優秀青年作家獎、遼寧文藝之星等稱號。

創作情況

一、出版長篇小說8部,中短篇小說集1部:  

  • 1995年1月《殘局》(長篇小說)群眾出版社(北京)出版(《殘局》在《大連日報》連載,1995年6月13日~7月11日)
      
  • 1996年5月《殘商》(長篇小說)群眾出版社(北京)出版(《殘商》在《大連日報》連載,1996年8~9月)  
     
  • 1997年月《殘緣》(長篇小說)群眾出版社(北京)出版  
     
  • 1998年《大連日報》連載《洋槐下的小樓》(長篇小說)
      
  • 1999年1月《相遇某年》(中短篇小說集)大連出版社出版。  
     
  • 2000年1月《愛的河流》(長篇小說)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
      
  • 2000年5-6期大型文學期刊《啄木鳥》連載《平民偵探》(長篇小說)  
     
  • 2003年1月《平民偵探》(長篇小說)群眾出版社。   
  • 2003年1月《我短暫的貴族生活》(布老虎長篇小說)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13日7月2日《新商報》連載小說《我短暫的貴族生活》
      
  • 2003年8月《死亡證明》(長篇小說)群眾出版社。(2003年《新商報》和上海《新聞午報》分別連載《死亡證明》)  
     
  • 2003年8月《蛋糕情人》(長篇小說)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長春《都市晚報》連載《蛋糕情人》)
      

二、中短篇小說主要作品:  

  • 1995年2期《小說林》發《津子圍的朋友老胡》《津子圍的朋友阮作華》(小說兩篇)
      
  • 1995年6月《海燕》發《紅碼頭》(中篇小說)  
     
  • 1995年6期《小說林》發《持綠卡的杜磊》(小說)
      
  • 1996年5月《海燕》發《窗口》(中篇小說)  
  • 1996年6月《小說林》發《關於「大清」》(小說)
      
  • 1996年12月《海燕》發《槐下彌望》(中篇小說)
      
  • 1997年5期《小說林》《某年》(小說)  
     
  • 1998年2期《大雨》《鴨綠江》(小說)。  
     
  • 1998年12月《海燕》發《靜聽天籟》(長篇小說節選)
      
  • 1999年2月,《青年文學》發《三個故事和一把槍》(中篇小說)
      
  • 1999年7期《海燕》發《開元通寶》(小說)   
  • 1999年10月《鴨綠江》發《我家的保姆夢遊》(中篇小說)  
     
  • 1999年10月《長江文藝》發《復活的日子》(小說)  
     
  • 2000年1月《小說林》發小說《搞點研究》(小說)
      
  • 2000年7月《人民文學》發《老鐵道》(小說)   
  • 2000年8月《鴨綠江》發《馬凱的鑰匙》(小說)
      
  • 2000年10月《芒種》刊發《橫道河子》(小說)  
     
  • 2000年11月《鴨綠江》刊發津子圍小說兩篇《在河面上行走》《裂紋虎牙》(小說)  
     
  • 2000年6期《尋找郭春海》發《小說林》(小說)  
     
  • 2001年1月《芒種》發《共同遭遇》(小說)  
     
  • 2001年4月《延河》發《寧古塔逸事》(小說)  
     
  • 2001年4月《鴨綠江》發《手機鎖上了》(小說)   
  • 2001年5月《長江文藝》發《尋找》(小說)   
  • 2001年10月《青年文學》發《戰俘》(中篇小說頭題)
      
  • 2001年11月《鴨綠江》發《陪大師去討債》(中篇小說頭題)
      
  • 2002年1月《小說林》發《方家族的消失》(小說)  
     
  • 2002年2月《上海文學》發《案子》(小說)  
     
  • 2002年3月《安徽文學》發《搓色桃符》(小說)  
     
  • 2002年4月《春風》發《心靈的鑰匙》(小說)  
     
  • 2002年3期《十月》發《一頓溫柔》(中篇小說)  
     
  • 2002年3期《時代文學》發《古怪的馬凱》(小說)  
     
  • 2002年10月《春風》發《月光走過》《隔街愛情》(短篇小說)
      
  • 2002年10月《山東文學》發《上班》(短篇小說)  
     
  • 2002年10月《布老虎中篇小說》發《情感病歷》(中篇小說)  
     
  • 2002年11月《青年文學》發《說是訛詐》(中篇小說)   
  • 2002年11月《延河》發小說兩篇《戴黃色安全帽的丈夫》《沒什麼大事兒》
      
  • 2002年11月《清明》(6期)發《無處傳說》(中篇小說)
      
  • 2003年5月《劇作家》發《遙遠的父親》(話劇)  
     
  • 2003年5月《鴨綠江》發《民工大寶的約定》(短篇小說)  
     
  • 2003年9月《歲月》發《匿名上告》(中篇小說)  
     
  • 2003年9月《青年文學》發《拔掉的門牙》(短篇小說)
      
  • 2003年10月《延河》發《黑客兄弟》(短篇小說)
      
  • 2004年1月《芙蓉》發《自己是自己的鏡子》(短篇小說)
      
  • 2004年1月《歲月》發《持偽幣者》(短篇小說)  
     
  • 2004年1月《當代》發《誰最厲害》(中篇小說)  
     
  • 2004年3月《當代小說》發《情報》(短篇小說)  
     
  • 2004年5月《中國作家》發《小溫的雨天》(中篇小說)
      
  • 2004年5月《十月》(三期)發《求你揍我一頓》(中篇小說)《審判》(短篇小說)

獲獎情況

  • 1998年3月,長篇小說《殘商》獲中國小說學會、全國生態文化協會「中國生態文學獎」獲二等獎。
      
  • 2000年5月23日,中篇小說《三個故事和一把槍》獲大連市優秀創作獎中篇小說獎。
      
  • 2000年9月,傳記文學《靈魂的錨》獲遼寧省首屆傳記文學獎。  
     
  • 2000年12月,被評為第五屆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稱號(四年一次)。
      
  • 2001年11月,短篇小說《馬凱的鑰匙》獲第二屆遼寧文學獎(兩年一次)。
      
  • 2002年5月,獲得遼寧省「文藝新星」稱號(兩年一次)。
      
  • 2002年5月,《馬凱的鑰匙》獲大連市優秀創作短篇小說獎(兩年一次).
      
  • 2003年9月中篇小說《說是訛詐》被評為遼寧文學獎。

人物影響

  短篇小說《馬凱的鑰匙》構思比較巧,一開始就把你帶入了一種尋找的焦慮,鑰匙丟了嗎,找鑰匙,他讓你在這焦慮中追蹤懸念,又在追蹤的過程中看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另一層內容。中篇小說《說是訛詐》也寫了一種焦慮,甚至它通篇都寫的是焦慮,懸念或者說故事在焦慮中進行,和《馬凱的鑰匙》相比較,更注重內心地描繪,內容上更沉重一些,從表層的焦慮進入到內心的焦慮。中篇小說《求你走我一頓吧》仍然是寫了人的焦慮,所不同的是,前兩篇的焦慮來自事件,而這一篇的焦慮則是來自生活無形的擠壓,表現出一種失衡的心態,也表現普通人面對社會、面對生活的憂慮,這是一種無法排解的憂慮。它的主題也不再那麼單純了,它朝着多元意象努力。到了《小溫的雨天》,津子圍小說的 變化就更明顯了,他的創作心態似乎也變得更加平靜了。在這裡故事或懸念已經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津子圍還是寫焦慮,這焦慮來自生活瑣事,比如說丈夫婚外戀的懷疑、公共汽車上的遭遇、對女學生的擔憂等等。最後,隨着另一個女人接二連三的電話「干擾」,小溫焦躁失衡的心境漸漸平靜下來。當憤怒化成了寬容,作品慢慢向生活的深處、向人心的深處走去。
    津子圍比較會編故事,他雖然沒有寫震撼人心的故事,而是讓人物在故事的載體中進行着鮮活的表演,他在處理故事與人物的關係方面,顯得越來越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