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洪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洪安鎮位於重慶市秀山縣境東南,距縣城27公里,15分鐘路程,是重慶、貴州三省市交界之地,有一腳踏三省「渝東南第一門」之稱,也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原型清代名人章愷曾詩曰「蜀道有近時,春風幾處分;吹來黔地雨,捲入楚天雲」,描繪了「一腳踏三省」的地利之優。邊城洪安先後評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紐荷爾臍橙之鄉」、市級中心鎮、重慶市最具魅力小城鎮、重慶市衛生鎮、重慶市文明鎮、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級廉政教育基地等。[1]

中文名稱: 洪安鎮

別 名: 洪安古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重慶市秀山縣

下轄地區: 重慶市

電話區號: 023

地理位置: 於重慶市秀山縣境東南

面 積: 87.04平方千米

人 口: 22402人(2017)

火車站:秀山火車站

車牌代碼: 渝H

行政代碼: 500241109

身份證前6位: 500241

鎮情概況

簡介

洪安鎮地處渝、湘、黔交界處,東與湖南省花垣縣邊城鎮隔河相望,南與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相連,素稱「一腳踏三省」。該鎮轄5個村1個居委會,35個村(居)民小組,22402人(2017),幅員面積87.04平方千米,是一個土家、苗、漢等多民族的雜居地。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薯和雜糧;豬、牛、羊是養殖業的骨幹品種,同時盛產茶葉、楠竹、油桐和藥材;鄉鎮企業以建工建材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

歷史沿革

洪安鎮位於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部,東與湖南省隔河相望、南與貴州省接壤,距縣城47千米。面積87.69平方千米,轄洪安居委會,貴塘、貴亞、貴措、三陽、美其、溜沙、平馬、猛董、新田溝9個行政村。319國道過境。

1938年析原福森鄉置平馬鄉。

1953年析平馬、大板和峨溶鄉置洪安鄉。

1958年設立紅旗公社(1980年更名洪安公社)、平馬公社。

1983年改洪安鄉、平馬鄉。1997年,洪安鄉面積49.5平方千米,人口1.4萬,鄉政府駐洪安,轄洪安、岩莊、貴塘、貴棚、貴亞、貴苗、馬胡、衛星、貴措、老力、美其、桐木坪12個行政村;平馬鄉面積38.1平方千米,人口0.8萬,鄉政府駐平馬,轄平馬、溜沙、貴桐、卡措、猛董、紅岩、岩槽、新田溝、新和9個行政村。洪安撤鄉設鎮。2011年,原平馬鄉撤銷併入洪安鎮,轄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面積87.69平方千米,鎮政府駐洪安(原鎮政府駐地)。

經濟發展

經濟貿易

洪安鎮結合鎮情,着力培育貿易、旅遊、建材三大支柱產業,推動鎮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大貿易產業。發揮渝東南橋頭堡作用,壯大以洪安邊貿市場和貴措老市場為依託的百貨、五金、家電等批發和農副產品交易為主的商品交易市場,用優惠政策吸引境內外商販,規範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管理,擴大市場交易額。

經濟產業

打好文化、生態旅遊牌,叫響旅遊產業。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確保申報國家文化名鎮成功,積極爭取國家、市、縣相關部門的支持,全面啟動古建築恢復工程,修復24座四合院,恢復石板街等工程,再現古鎮「洪安市」的繁榮;加快完善沿國道「319」線和清水江旅遊景點開發建設,搞好九龍坡森林公園、「象鼻吸水」等自然景觀和濱江路語錄長廊及河濱公園、「一腳踏三省」景觀亭(改建)、文化廣場、「三不管」島民族旅遊休閒中心、二野入川司令部舊址修復等人文景觀建設,形成洪安文化旅遊商品一條街和洪安特色飲食文化一條街,啟動邊城一日游,力爭接待遊客達5萬人次,旅遊收入實現500萬元。

建材行業

壯大以城鎮開發為主的建築建材業。以優質、高效的服務態度,依法行政,切實加強建築建材行業的管理;整頓、規範建築建材行業及市場。對經營各類建築建材的單位、私營業主、個體工商戶進行登記造冊,對證照不齊全的業主,限期辦齊證照或依法取締,從而使建築建材市場規範化、合法化。

旅遊資源

洪安,在苗語裡意為「流血的地方」,這傳達出這裡彪悍的民族性格。要說洪安的血氣,要數「三不管島」。該鎮內古建築群立,四合院縱橫交錯,封火牆自成體系,其工藝、造形獨特,土家苗寨風情別具一格。電影《邊城》、《連心壩》的拍攝背景,劉鄧大軍入川司令部駐地舊址,《邊城》小說中主人翁翠翠的雕塑坐落在對岸茶洞鎮境內,極具參觀價值;自然景點「象鼻吸水」、九龍坡雄姿,聞名遐邇的「三不管」島是急待開發的寶地。全鎮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河水碧波蕩漾,水平如鏡。沿清水江逆流而上,兩岸山色秀麗、峰巒疊嶂、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是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地方。洪安又是重慶—武隆芙蓉洞—黔江小南海—酉陽桃花園—湖南永順猛洞河漂流—張家界森林公園—長江三峽—重慶旅遊循環圈的中間站,距秀山縣城49公里,花垣縣城25公里,張家界250公里,貴州銅仁大興機場110公里。國道319線和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東橫貫全境,交通十分方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