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福宮,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林口區下福里的土地祠,旁為林口火力發電廠。
歷史沿革
洪福宮主委周坤城表示,此土地祠興建於台灣清治時期,原本座落在小南灣河口西側,被稱作「海尾土地公」。1965年台電開始在下福里徵收約20公頃農地興建林口電廠,此廟所在地被劃入建廠範圍。台電工程人員在廟前整地時,發生數次機械故障,只好與鄉親焚香祭拜懇求同意遷建,並允諾補助遷建費用。1967年,遷廟至現址,與林口電廠僅一牆之隔。
2010年10月,萬能科技大學受大園鄉公所委託,在林口電廠煙囪下方500公尺的此廟與電廠西南方10至12公里的後厝村、沙崙國小進行二氧化硫採樣實驗,結果後厝村、沙崙國小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是洪福宮3倍,證明該電廠煙囪高度不足。洪福宮則認購綠電以幫助改善空氣,在2016年為自願揭露宮廟中,認購量排第四名。
洪福宮的活動中心用地為東華高爾夫球場所捐獻的150坪土地。台電公司曾在此召開環境說明會。其廟地也作為鄰近的大型高爾夫球賽事的停車場與接駁站。下福里名為「洪福社」的子弟戲班也在此廟地排練。
因舊的下福里活動中心空間不敷使用,台灣建築師程俊強與西班牙建築師萊恩(Lain Satrustegui)設計新的下福里市民活動中心,設計概念取自鄰近洪福宮的剪黏色彩元素、燕尾曲線屋簷,並將廟宇瓦當及滴水陰陽角加入活動中心的清水混凝土輪廓。建築團隊還考慮子弟戲練習時大型神將進出的需求,將屋頂挑高至12公尺高,儲藏室大門也特計成4公尺高。
祭祀活動
林口電廠廠長朱記民表示該廟是下福里與本電廠員工的信仰中心。
林口下福、頂福兩地屬於竹林山觀音寺在林口與桃園的祭祀圈,為每九年農曆三月輪值一次的九個地區之一。2001年,輪到洪福宮舉辦觀音佛祖值年慶典,信徒照例宰殺豬公敬神,並請鋼管秀女郎花車表演、陣頭表演助興。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