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流求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流求國或稱琉求,是唐朝史家魏徵和令狐德棻等在《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棱傳》中所提到的一個在東方海上的島國。根據該史料的記載,在公元7世紀初(大業年間),隋煬帝派遣兩名武將數次到達流求國,殺其國王歡斯渴刺兜,將其住民及數千名不馴服的男女捕回隋。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曾遣使自澎湖巡檢司出發宣撫流求,渡海遇到一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使臣認定到達琉求,但跟當地人語言不通,登陸的兩百餘人中有三人遭到殺害,無功而返。元成宗元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它調兵力,興請就近試之。」九月,高興遣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赴琉求國,生擒一百三十餘人而返。第二年正月,又將所俘留求人放回,要他們歸順元朝,此後不了了之。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則稱琉求,文中提及「自彭湖望之甚近」,對於琉求峙山的描述被認為是指今高雄的壽山,並略述其地的物產(其中硫磺與台灣早期的物產相對應)和原住民的獵頭之類習俗

法國學者聖第尼於1874年認為這個流求國就是今天的台灣,可能是依循《元史·琉求》的記載「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梁嘉彬在1958年發表〈吳志孫權傳夷洲亶洲考證〉,以東洋針路、季風洋流等佐證質疑吳國發現台灣的說法,提出隋代的流求應是指今天的琉球群島,這是最早提出來的反對觀點。另有史明等認為,當時隋代的流求應該是泛指琉球群島及台灣等,中國以東海中的一連串島嶼

《隋書》上的記載

隋煬帝征討流求一事,詳見於《隋書》卷81〈東夷列傳〉46〈流求國傳〉、以及同書卷64〈列傳〉29〈陳棱傳〉。其大致經過如下:

「大業元年1,海師何蠻等,每春秋二時,天清風靜,東望依希, 似有之氣, 亦不知幾千里。三年2,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1]。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武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棱將南方諸國人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棱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流求國傳〉,引自楊麗祝 nd)

大業三年,陳棱拜武賁郎將;後三歲,與朝清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見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2]。(〈陳棱傳〉,引自中國網 2001)

」簡單來講,煬帝總共征討過流求三次。第一次是607年,因為語言不通,所以只「掠一人而返」。次年,再令朱寬第二次進擊,但也僅「寬取其布甲而還」。而當時倭國使者來朝,看了後說:「這是夷邪久國(二種說法:一說可能為日本九州屋久島(やく島),但原文為夷邪久國,而非邪久國。且鼊嶼系澎湖離島,由此出發,不可能一日即達九州。)」第三次則是在610年,由陳棱和張鎮州領軍,是一次相當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虜其男女數千人」而返。文中之崑崙人,疑指唐文獻中所指稱的崑崙奴(南洋群島或南亞人士)。台灣原住民為波里尼西亞語系,與東南亞諸民族概同,故文曰「有崑崙人頗解其語」。然日本九州阿爾泰語系,與波里尼西亞語系相差甚遠。自古以來,未有以崑崙人稱呼朝鮮或倭國人。(請參見古地圖:鼊嶼、義安、邪久國等地理位置)。

視頻

流求國 相關視頻

這群人,600年前從中國遷居琉球,至今沒有忘記中國人是其祖先
去琉球不用會日語?街訪琉球人的中文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