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 |
|
作品名稱: 《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從內容看大概是納蘭寫給他早年曾愛戀過的一位女子的。在青梅竹馬的表妹、生死患難的盧氏之前,何來這樣一位驚鴻照影的美人?史籍已無從可考,可那份深切的思念卻力透紙背,如歲月一般悠長,縱使青絲變成白髮也無法忘懷。[1]
詩詞正文
“ | <雨歇梧桐淚乍收,
遣懷翻自憶從頭。 摘花銷恨舊風流。 簾影碧桃人已去, 屧痕蒼蘚徑空留。 兩眉何處月如鈎? > |
” |
— <《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古詩文網> |
注釋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當初曾與她有過美好的風流的往事。杜甫《佳人》:「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屧(xie}痕句:此言長滿蒼蘚的小徑上,她那嬌小的鞋痕猶在,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 屧痕,即鞋痕。
兩眉:代指所思戀之人。
譯文
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重新反覆回憶,釋放自己的情懷。[2]
想當初曾與思念之人有過美好的風流往事。(回憶)那美麗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離去(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
只空空留下那嬌小的鞋痕在長滿蒼蘚的小徑上。思戀之人在何處,只有孤單的如鈎明月。
賞析
此詞上片景起,情景交織,「淚乍收」已是傷情畢現,又接之以「遣懷」二句,點明傷感之由。「摘花銷恨」中有人有己,低回惆悵。下片寫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簾影碧桃」、「屧痕蒼蘚」表現人去樓空的寂寞,結句又以遙遙生問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為思念舊日情人而作。首句「雨歇梧桐」與「淚乍收」是什麼關係呢?是表示雨和淚在同一時間停止,還是以雨停比喻淚止?不能說死。作者只是把二者並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種朦朧的意境。反正「梧桐雨」和「流淚」都與離情有關。
如溫庭筠《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元雜劇中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讀者的聯想。「遣懷」二句謂為排遣愁懷反而回憶起過去的戀情,也就是摘花銷恨這件風流韻事。下片由回憶回到現實。「簾影」二句寫眼前所見。
竹簾上映着碧桃樹影,花徑的苔蘚上還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傷感。「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無奈。結句由看到天上彎彎的新月而聯想到伊人的雙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處?一種刻骨相思之情躍然紙上,情深意苦。詞句亦纏綿淒婉,令人惆悵。其中「簾影碧桃」和「屧痕蒼蘚」二句,對仗工整而典雅,亦為此詞增色不少。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 古詩文網
- ↑ 浣溪沙·雨歇梧桐淚乍收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相思詞 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讓人潸然淚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