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古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閩派古琴,亦稱浦城派或浦城閩派,由福建浦城祝鳳諧所創[1],祝鳳諧曾評註《春草堂琴譜》,於1855年3月刊行《與古齋琴譜》4卷,首以工尺譜入譜,然後廣納門人,閩派古琴體系逐漸形成。祝鳳諧傳許漁樵、張鶴,張鶴於1864年,經祝鳳諧刪訂後刊行《琴學入門》2卷,收琴曲20首。
閩派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相傳系伏羲所創,初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廣為流行,以吳越為中心,逐漸分出許多流派,影響較大的有四家,即浙派、江派、閩派、川派。閩派,以浦城祝鳳喈為代表。浦城閩派古琴已經被評為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閩派古琴代表及其主要傳人
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同治三年(1864年)還在世。福建浦城城關人。自幼攻讀詩書。父親祝昌時(浦城富紳)去世時,鳳喈16歲,其兄鳳鳴(字秋齋)時年20歲,家事日絀,賴母維持。鳳喈棄舉子業,侍理家事。19歲時,聽兄在古齋撫父遺之琴,初時索然,嗣後略知音韻,遂請兄授指法,並能彈成曲調。其後日習不綴,其兄又向他講授律呂(樂律與音律),舉前人論說,嚴析是非,發其所未發。還指導他制琴法和指法字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母去世,守孝三年後,重新理琴。30餘年的磨礪,祝鳳喈鼓琴形成自己的風格,弟兄唱和,受業者不遠千里而來,並接納四方雲遊天下琴人、詞家、詩客、名士。林則徐途徑浦城時,亦在祝家琴樓相聚,吟詠唱和。桐君曾以例官浙江東防(今東陽)同知,以琴自娛,所至文躁一時。清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在浦城刊行《與古齋琴譜》四卷。隨着此書的傳播,培養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一批體現祝鳳喈風格的琴家群體,稱為閩派古琴,與浙派、蘇派、川派鼎立。
祝桐君的高徒為張鶴。張鶴,字靜薌,上海邑廟玉清宮道人。少長,喜好雜藝,尤愛古琴,但無名師指導。後讀到祝桐君的《與古齋琴譜》,再三讀之,悟出音律的精髓。認為「非它所可及,洵後學津梁也」。這時,祝桐君寓居上海,張鶴即拜他為師。祝桐君論議音律精遂,使張鶴升堂入室,琴藝大進,並於同治三年(1864年),經祝桐君鑑定後,刊行《琴學入門》,此書二卷,上卷摘錄《與古齋琴譜》,間有自己的議論;下卷專列琴曲。《琴學入門》一書,傳播祝桐君的琴學理論、指法字母及工尺等,使閩派古琴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
隨着《與古齋琴譜》和《琴學入門》的流傳,使閩派古琴藝術走向大眾,私淑弟子日眾,民國期間,浦城的李迪瑚即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
李迪瑚(1874~1952年),字聘珍,號葆珊。晚年好佛,又號匏僧,閒雲居士。福建浦城城關人。清未拔貢,授候補通判。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經濟。民國期間,任過浦城縣勸學所所長,創辦浦城私立中學,任校長。當選為省參議院候補議員,後任福建省公署咨議等職。
李迪瑚生平曾廣置圖書,建酌海樓,藏書4萬多冊。能詩善文,喜好古琴,研究頗有心得,著有《酌海樓琴言》、《酌海樓琴譜》五卷。1985年5月,北京音樂學院教授,中國古琴協會主席吳景略說:「李老前輩(指李迪瑚)昔在滬時為古琴會員,習閩派祝桐君之藝。為閩派之代表,是當時古琴有影響之人物。」
吳燕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浦城閩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2]。
視頻
閩派古琴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古琴│各大流派的形成與介紹 ,搜狐,2018-11-05
- ↑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201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