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浮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浮郄

浮郄,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布有股後皮神經,腓總神經和膝上外側動、靜脈

主治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痹等。直刺1—2寸。

基本信息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隸屬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
  • 功能: 舒筋通絡
  • 操作: 直刺1—2寸
  • 主治: 髀樞不仁、霍亂轉筋等
  • 主要配伍: 配承山、崑崙主治小腿攣急

目錄

1 名稱釋義

2 功能作用

3 治法

4 定位

5 解剖

6 主治

7 操作

8 臨床運用

9 配伍

10 功效

名稱釋義

浮,陽也、氣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質為委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經氣血性本寒濕,即使吸熱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氣態物也少,如從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功能作用

清熱降溫,舒筋通絡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急性胃腸炎、便秘、麻木、股膕部疼痛;髀樞不仁、霍亂轉筋、下肢麻痹等。

現代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便秘,膀胱炎,尿瀦留,髕骨軟化症,腓腸肌痙攣等。

定位

膕橫紋外側端,委陽穴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解剖

在股二頭肌腱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有腓總神經經過。

主治

1. 股、膕部疼痛、麻木

2. 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膀胱炎、腓腸肌痙攣等。

配伍

配承山、崑崙主治小腿攣急;

配尺澤、上巨虛主治腸鳴腹瀉。

浮郄穴配 承山穴治療下肢痿痹;配尺澤穴、上巨虛穴治療急性胃腸炎;配承山穴、崑崙穴治療臀股麻木、小腿攣急。

功效

舒筋通絡。[1]

浮郄穴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浮郄穴的主治疾病為:股膕部疼痛,麻木;便秘。

浮郄穴位於在膝後區,膕窩上1寸,股二頭肌肌腱的內側緣。

浮郄穴穴位速取法:俯臥位,稍屈膝,在大腿後面,即可顯露明顯的肱二頭肌腱,穴在膕橫紋上1橫指,股二頭肌腱的內側緣,按壓有酸脹感,即是本穴。

浮郄穴按壓小技巧: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有清熱舒筋之功效。

治療便秘的穴位;主要穴位:天樞穴、大腸俞穴、上巨虛穴、支溝穴;

治療氣秘者;浮郄穴配中脘穴、太沖穴;治療虛秘者:配脾俞穴、氣海穴;治療冷秘者:配神闕穴、關元穴;治療熱秘者:配合谷穴、曲池穴。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