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下水蝕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下水蝕洞英語:Anchialine pool,/ˈæŋ.kiɑː.laɪ/或/ˈæŋ.kiɑː.lin/),又稱海水湖(英語:Marine lake),是地底與海洋相連的內陸水體,由於受到雨水、地下水及潮汐影響,內部存在淡水、半鹹水及鹹水並依照密度垂直分層,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喀斯特及火山地形。因為其環境的特殊性,其內部有有別于海洋或湖泊的生態系,並且擁有一些甲殼類的特有種生物,例如夏威夷紅蝦。

語源

英語「anchialine」一詞由荷蘭動物學家利克·霍采斯於1973年首度提出,該詞由希臘文「ankhialos」衍生而來,意為「濱海的」,最初用來描述隨着潮汐起落的陸上鹹水池,1997年Brock, Richard E.和Kam, Alan K.H.再添加「滿潮時與其他水體分離」的原則。此外,海水湖則是對湖面較大、且退潮時底部不乾涸的海下水蝕洞的通俗稱呼。

形成及分布

海下水蝕洞主要分為兩類:石灰岩質及火成岩質。前者為喀斯特地形因沉水作用形成(同時為石灰阱),又因熱、亞熱帶地區石灰岩地形較發達,故此類海下水蝕洞分布多位於熱帶及亞熱帶,例如尤卡坦半島加勒比群島[1]地中海石灰岩地區、帕勞群島和印尼群島等;後者為熔岩管被海水侵入,多分布於火山帶,例如夏威夷群島科隆群島加那利群島薩摩亞群島等。

環境及生態

濱海地區的地下水層與海水並不會在海岸線交會,而是形成一個類似透鏡的構造(淡水透鏡體),來自陸地的淡水會覆蓋來自海洋的鹹水,並在其交界處產生鹽躍層,厚度幾公分至幾米不等。在鹽躍層中鹽度變化劇烈,大多由半鹹水和淡水組成,且因密度的變化使得底部的鹹水常年處於低氧環境中,即使在溫帶的冬季,淡水的密度仍較海水小。此外,由於底部的缺氧環境,行光合作用以進行初級生產的生物較少,取而代之的是硫還原菌透過將水中豐富的硫化氫轉換為硫獲取有機物,底部的水質會較頂部混濁。

海下水蝕洞的生物組成與海洋類似,其中甲殼類的生物較為豐富,除了槳足綱[2]的生物外(在1979年前被認為已滅絕,現存28種,活化石之一),亦有混足目、平腳目的特有種存在;然而部分種類的生物在地理分布上呈現隔離分布,例如槳足綱分布在加勒比海、加那利群島及澳大利亞西海岸;原蝦科分布在夏威夷、阿森松島百慕大群島等地。這樣的分布情形被認為可能與特提斯洋的存在相關,但目前沒有足夠的遺傳學證據證明這個猜想。此外,夏威夷紅蝦(Halocaridina rubra)也是原生在海下水蝕洞中的生物,近年來人工養殖的數量有所成長。海下水蝕洞中的魚類包括來自胎鼬䲁科、塘鱧科、蝦虎魚科和合鰓魚科,分布在科隆群島、加勒比群島、尤卡坦半島、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等地。

視頻

海下水蝕洞 相關視頻

淡水湖在短短兩天內變為海水湖?工程失誤,造出直徑400米漩渦
海底下還有湖泊,自動與海水形成分界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