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散記:紅樹灣(李殿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南散記:紅樹灣》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殿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海南散記:紅樹灣
和小區的幾位東北老鄉鄰居相約,到澄邁縣紅樹灣濕地公園走了一趟。
對於紅樹,我是懷有敬意的,知道這是一種生態價值很高的植物。主要生長在海浪平靜、淤泥鬆軟的淺海鹽灘或海灣內的沼澤地。據說紅樹林有防風固堤,減緩海潮海浪的作用,被稱為「海岸衛士」;還可以為鳥類魚類營造棲息地,保障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還可以供旅遊觀賞、科學研究等。在我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海南島等地區。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使紅樹林受到破壞,紅樹成了稀有樹種,國家已經對紅樹林實行了保護措施。
但我想看的,是自然野生狀態的紅樹林,不是被人為保護起來的「濕地公園」。所以,對此次出行既有期待,又有疑惑。我們把一片紅樹保護起來,紅樹又拿什麼來保護我們呢?
到了公園門口,人還挺多,遊客排着長長的隊伍等待領票。領票的依據是手機里有公園發的地址,有這個地址便可以免費領票。這是前幾天公園搞的一個什麼活動,把公園的什麼信息轉發到朋友圈之類,便可收到公園發來的一個地址。鄰居參加了,我沒參加,所以鄰居可以免費領票,我卻不能。我只好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花錢買票了。我環顧了一下,領票的人排着長隊,而買票的人寥寥無幾。
公園的大門兩側是一道由樹根組成的牆,樹根密集排布,曲折交錯。入口和出口處,樹枝旁逸斜生,編織成拱形大門。大門和牆的上面仍是枝葉繁茂,生機勃勃,看着很有趣。這就是紅樹嗎?在海南,榕樹也有這樣的景觀。
公園裡,主要是水泊和樹林。那樹林,可以確定是紅樹了。我是第一次親眼看到現實中的紅樹,所以這樣說。紅樹的樹幹比較細,枝幹是灰色的,樹葉是綠色的,並無紅色,這些和別的樹沒有多大區別。生長在水中的紅樹樹身不高(也許在水中還有一部分),非常茂密,成片的樹林看起來,就像灌木叢。湊近了看,樹葉油綠油綠,帶着光澤。
在樹林和水域之間,是木板棧道。我們隨着人流往裡走,按照指示牌,走向一個叫「火烈鳥島」的地方。我的期待又升起來,「火烈鳥島」應該有火烈鳥,不會只是個空名。能看看火烈鳥,也算是意外收穫。
終於,看到了水裡有幾隻火烈鳥。因為火烈鳥的腿很長,離得又比較遠,我無法判斷它們是站在水裡,還是浮在水上。
再走一段,又有一群火烈鳥,在一個小小的島上。這就是「火烈鳥島」吧。島太小了,還不到一個排球場大。島上有兩棵較大的紅樹,火烈鳥就圍在樹的四周,幾乎把小島全都蓋住,還有站在水裡的。我估算了一下,有將近100隻。
島邊有一個觀景平台,距離很近,很多人圍着觀看拍照。火烈鳥旁若無人,自顧站在那裡,細長的脖子彎幾個彎,厚厚的喙伸進翅膀下面,像是在睡覺。
火烈鳥的羽毛也不是全身通紅,而是淺紅色、粉色、白色。我是第一次這樣近距離地看真實的火烈鳥,幾乎觸手可及。在我的意識里,火烈鳥應該是性子激烈,桀驁不馴的,像《紅樓夢》里的晴雯,不料原來這樣溫順。
水裡還有魚。長約二十公分,扁扁的,通體透明。我不認識這是什麼魚,希望有個導遊告訴我,讓我長個見識。但是沒有,我只能猜測,這是鹹水魚,因為紅樹就是生長在鹹水里。
但在另一處的小橋下面,我又看到了紅、黃、黑、花色的魚,比較大,一個總有半斤多。幾個孩子在向水裡投食物,魚便擁擠過來搶吃食物。這是在公園小區里常見的觀賞魚,而且只能是淡水魚。這就讓我聯想了,如果我沒猜錯,先前看到的是鹹水魚,這裡又是淡水魚,這是公園有意設計的吧,用來說明紅樹林的功能。
公園裡有一塊電子屏,是監測空氣質量的,上面最醒目的數據是負氧離子的含量。這是不是有特別的意義?也許是在說明紅樹林的又一個作用。
到公園來遊覽的人很多,有時照相都要排號等待。這些人主要有兩部分,最多的一部分是本地人,大人孩子和情侶。他們說話我聽不懂,孩子也是,他們在學校和老師說普通話,在家裡和父母家人說本地話。另一部分是幾個多人結伴的小團體,應該是外地來旅遊的,我還幫他們照了幾張合影。像我們這樣的「候鳥」,很少很少。
開始我也沒有多想,後來覺得有個道理。因為今天是周日,學校休息,所以家長們領着孩子來遊玩。他們都是免費進園的,一定參加了活動。家長領孩子到這樣的地方,大概也不純粹是遊玩吧。公園裡有個《紅樹科技館》,似乎很受孩子歡迎。
公園裡有限的幾條棧道,其中就有一條情侶棧道。因為沒有太多的地方看,我也走了走這條棧道。棧道兩旁是茂密的紅樹,樹枝遮蓋在棧道上,形成一條綠色走廊。樹上掛滿了紅布條和心形小木片,我捧起幾個看了看,上面沒有文字。我不知道這是來遊覽的情侶掛的,還是公園自己裝飾的。
這是我突然想起,海南島已經連續兩天發布颱風黃色預警,今年第22號颱風「雷伊」正在靠近海南島,一些地方已經颳起大風。我從老城出發的時候,就感到風很大,當時還猶豫今天去紅樹灣是否合適。而現在的紅樹灣,卻是風平浪靜。這是紅樹林阻擋海風減緩海浪的結果嗎?有資料說,紅樹也怕風,所以它們生長的區域並不是風口浪尖。但是,即使在海灣,也難免有風浪,也需要防護。你不能要求紅樹必須站在突出的海岸上迎風斗浪。
我又想起了海南文昌市的一個事件。在修築公路的時候,遇到一片紅樹林,只有十七棵,樹齡都在百年以上。圍繞「樹讓路」還是「路讓樹」的問題,築路方面和林業方面產生了矛盾,細節就不用講述了。最後是築路方面讓步,公路拐了一個彎。後來修改圖紙,重新征地動遷,又多花了一百多萬。這個故事很讓我感動,覺得這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的一個成功範例。這十七棵紅樹會作為活教材,不斷地向經過這裡的人講述生態保護的意義。
在紅樹灣濕地公園,我只是幾處走走,不能看完全貌,但是也大致看到和感受到了紅樹林的作用。比如阻擋海風、減緩海浪、淨化空氣、淡化海水、鳥兒魚兒棲息生長、旅遊觀賞、環保教育等。
文昌市的事件,這裡的濕地公園,紅樹在告訴我,環境保護,人們在認識,在行動。 [1]
作者簡介
李殿平,原籍黑龍江,75年開始在省市報刊發表文章,作品不多,現有《指間心語》,《心海之波》,《教者自語》幾種散文隨筆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