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寧皮影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寧皮影戲為流行於中國浙江省嘉興海寧市一帶的一種傳統皮影戲,為南宋時自北方傳入,並與當地的「海塘鹽工曲」、「海寧小調」等民間小調、手工技藝和生活習俗相結合發展而成,作為江南皮影戲的代表現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海寧皮影戲唱腔上以「弋陽腔」、「海鹽腔」為主要基調,雜有地方戲曲以及山歌調、花園調、採茶調等民間小調,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幽雅,配以笛子板胡、二胡等樂器;影偶以羊皮或牛皮為材料,製作上具有少雕鏤、重彩繪、單線平塗的特點,造型多為單手、並足(側身);表演上以武打戲中的持刀槍、揮拳格鬥、挑頭(砍頭)等高難度動作尤為精彩。現已搜集的劇目有243個,包括正本戲78個和開台折子戲(多為武打戲)165個,其它劇種沒有的特殊劇目有《聚寶盆》、《後玉婿蜒》等。

溯源

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即與當地的「海塘鹽工曲」和「海寧小調」相融合,並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的古風音樂;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幽雅,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同時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成為民間婚嫁、壽慶、祈神等場合的常演節目。再則,海寧盛產蠶絲,民間有祈求蠶神風俗,皮影戲也因長演「蠶花戲」,稱作「蠶花班」。

造型

海寧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為材料,通過繪圖、剪形、勾線、上色、縫製插簽等工序製成,主要特點是:「少雕鏤、重彩繪、單線平塗」,臉形圓活、單眼側面、少誇張、近實像、富「人情」味;整體以單手、並足(側身)為主,頗具民族民間特色。

臉譜

皮人臉譜造型頗具特色。其臉譜既接近於京劇,又不同於京劇。它按忠、奸、賢、義的不同性格,喜怒哀樂的不同表情來加以誇張、塑造。為了符合劇情發展,適應操作上的藝術需要,有時候同一個人物要換幾次頭面。

聲腔

南宋初,皮影戲剛傳人海寧時,唱腔比較簡單,後來受崑腔和江南絲竹影響,形成海寧皮影戲自己的曲調。有三個系統:一是亂彈,高亢激越,一般用於開台戲和武打戲,用板胡、二胡伴奏為主,其主腔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龍、叫王龍等;二是高腔,幽美姻雅,一般用於抒情敘述的正本戲,用笛子、二胡伴奏,其聲腔有長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樓、十八板、當頭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鑼鼓,用於特定環境的專用樂曲,有艷陽天、太極陰阻、祥雲萬道、倒地煞等[2]

視頻

海寧皮影戲 相關視頻

海寧皮影戲配音【少年蔣百里】
海寧皮影戲微課

參考文獻

  1. 海寧皮影戲演繹「光影故事」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19-05-06
  2. 浙江海寧皮影戲 ,中國網,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