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涮羊肉[1]是一種流行於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傳統火鍋,因食材主要以羊肉為主,故而得名。實際上,傳統涮羊肉也講究白菜、豆腐、粉絲等幾類羊肉以外的食材。現代也開始將牛肉片作為涮羊肉的一種食材。同時,過去窮人未必吃得起肉,也常常只涮其他食材,所以北京人管涮羊肉也叫涮鍋子。
具體而言是就將食材放入已盛有沸水的鍋內,待涮熟後撈出沾調料就著燒餅食用。備料簡單、器具方便、熟得快、搪時候,尤其是人們冬季的最愛。
傳統上,涮羊肉都使用一種特別的銅質炭火涮鍋,在現代家庭內已多被電爐取代。
據傳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時突然思念家鄉的羊肉,因而叫廚師去煮,但敵人忽至,剛殺好羊而來不及下鍋,於是廚師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滾水中涮,忽必烈吃完後便急忙迎戰。打完戰回營後,忽必烈叫軍廚再做一次,忽必烈和將領們吃後讚不絕口,於是賜名涮羊肉。
清代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
營養價值
涮羊肉是一種具有北京特色的飲食。
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益精氣、療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之效。
唐代虛詵的本草食療中,記載「凡味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
1.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酸軟、陽痿早洩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溫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中醫考究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胃、腎、心經,溫補脾胃,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症。
溫補肝腎,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冷痛、陽痿等症。
補血溫經,用於產後血虛經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溫補強壯劑。
食譜相剋
羊肉(後腿):羊肉不宜與南瓜、西瓜、鮎魚同食,食則容易使人氣滯壅滿而發病;忌與梅乾菜才同食;吃羊肉不可加醋,否則內熱火攻心;不宜與蕎麥、豆瓣醬同食。
本品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吃完羊肉後不宜馬上喝茶,也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 芥菜:芥菜不能與鯽魚、鱉肉同食。
參考文獻
- ↑ 「涮羊肉」的由來是什麼?醬料、下鍋順序都有規定,自由時報,2019/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