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淮海戲 |
中文名稱 :淮海戲 地理標誌 : 江蘇省 批准時間 : 2008年 非遺級別 : 國家級 遺產編號 : Ⅳ-104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 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 |
淮海戲是中國江蘇省海州方言區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淮北地區的連雲港、宿遷大部,鹽城淮北地區等。源出於沭陽、海州、灌雲一帶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稱「三刮調」。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 淮海戲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55年正式定名為淮海戲。
淮海戲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結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淮海戲的一些表演身段明顯脫胎於蘇北農村生活,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4[1]
目錄
簡介
主要流行於江蘇北部的連雲港市、宿遷市及淮安市、鹽城市的北部城鄉。源出於沭陽、海州、灌雲一帶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稱「三刮調」。早期是沿門說唱民間故事的「門頭詞」,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後,藝人自由結班發展成為打地攤演出的「小戲」(當地稱京劇為「大戲」)。淮海戲以沭陽方言為標準音,並結合兼顧附近的泗陽、海州鄉音。
源流
淮海戲的產生有三種說法[2]:
一是清乾隆年間,山東歷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災年饑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陽一帶賣唱乞討,有邱、葛、楊姓3人從其學藝,播下淮海戲的種子。
二是200多年前,海州民間盛行「太平歌」和「獵戶腔」兩種民歌,當地邱、葛、楊3人加以改造,形成「怡心調」和「拉魂腔」,後3人分別去淮北和縣南賣藝,逐漸形成今日的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
三是淮海戲源於秦腔,據清代李調元《雨村劇話》記載:「秦腔始於秦州,盛於長安,流入晉、冀、魯、豫至淮水止。」據此推斷,淮海戲為秦腔一支,經融會徽劇、京劇和柳琴戲後而創立的新劇種。
發展
光緒六年(1880年)前後,徽、京劇先後流入淮海地區,在交流中,迅速豐富和提高了小戲的表演藝術,出現了一大批一家班、同莊班、師徒班等班社,流傳地區不斷擴大,除淮海地區的10多縣、市外,亦延伸至皖東北一帶。光緒二十六(1900年),出現了第一代女藝人。至抗日戰爭前夕,行當已齊全,分五腳生(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和五腳旦(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兩類10行;服裝、化妝、臉譜均由京劇引進;伴奏的皮三弦改為板三弦;劇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從京劇、徽劇、僮子戲、工鼓鑼、小唱本移植改編,有了極大的豐富,號稱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3]。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淮海地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各縣先後將流散的小戲藝人組織起來學習、整頓,並成立「民間藝人抗日救國會」和「淮海戲實驗小組」,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內戰》等近百出現代戲。解放戰爭中,部分藝人隨軍轉戰南北,「肩背步槍驅敵寇,手提三弦唱英雄」。民國三十七年,兩個「大眾淮海劇團」(分屬於淮海區第三中心縣委和淮陰專區)和學校、農村的業餘劇團一起編演現代戲,深受廣大軍民歡迎。通過排演大量現代戲,淮海戲的音樂、表演有了很大的改革和發展,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月琴等樂器;湧現了不少新唱腔,如湯增桐、呂文橋在《柴米河畔》中改編設計的「好風光調」,後來成為淮海戲女腔的基本調。1947年,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並定名為「淮海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沭陽、灌雲等縣成立了淮海劇團。1956年,大眾淮海劇團改名為江蘇省淮海劇團,繼而泗陽、灌南、漣水、宿遷、濱海、連雲港等十多個縣、市也先後成立了專業劇團。目前有7個淮海劇團,分布在江蘇省宿遷市沭陽、連雲港市、連雲港市灌雲、宿遷市泗陽、連雲港市灌南、鹽城市響水,以及設於淮安市的江蘇省淮海劇團(淮安本身則流行江淮官話(淮揚)的淮劇,不流行海泗方言的淮海戲)。
現狀
二十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戲活躍和輝煌時期,自90年代開始,由於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的普及,民眾對淮海戲的興趣也逐漸淡泊,尤其在年輕人中少有聽眾。聽眾越來越少,年老的藝人難以繼續演唱,年輕藝人紛紛改行,出現後繼乏人、瀕臨滅亡的危險。目前,淮海戲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傳統劇目
淮海戲傳統劇目有《樊梨花點兵》、《皮秀英四告》、《羅鞋記》、《金刀記》、《催租》、《罵雞》等32整本,64單出。先後編演的現代戲有《大後方》、《小板凳》、《拾稖頭》、《春回糧倉》、《十里香》、《生死怨》等。
唱腔
淮海戲唱腔明快豪爽,鄉土氣息濃厚,以板式唱腔為主,兼唱部分民間小調。
主要曲調
淮海戲的唱腔大體為男女同弦異腔,女腔以〔好風光〕為基本調,男腔以〔東方調〕為基本調[4]。這種曲調,可塑性大,風格性強,有各自的功能,各為其多種行當演唱。組腔時,「好風光」調唱法變化多樣,可構成大、小唱段。「東方調」中間數唱自由,可變換多種感情,形成長短不一的完整唱段。
此外還有:女腔〔二泛子〕、〔串十字〕、〔雙起腔〕、〔彩腔〕、〔八句子〕;男腔〔金風調〕、〔龍門調〕、〔小丑調〕、〔僮子調〕及各種形式的彈唱等。伴奏樂器以板三弦和淮海高胡為主。
服裝
淮海戲的活動形式早期比較簡單,既沒有旋轉多變的五彩燈光,也沒有艷麗配套的行頭服裝,更沒有音部齊全的樂隊。常見的,是地上放一張蘆席作為舞台,一條長凳樂隊坐着,觀眾圍在四周。演出時,一人可擔任幾個角色;手巾、扇子作為道具,女的穿長裙,男的穿大褂,戴上自製的鬍子,這些便是演員的全部扮裝。樂隊僅有三弦和大鑼。建國後,才根據劇目需要,製作燈光、布景、道具,演出也逐漸走上正軌。
傳承人物
楊秀英,女,1941年4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淮安市申報,代表項目:淮海戲[5]。
霍一君,女。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海戲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連雲港市申報,代表項目:淮海戲。
保護措施
2008年3月16日,連雲港市文化局出台政策:市藝術學校開設「淮海戲」少年班,一期免費培養30名「國遺」傳承人。
2013年12月26日,淮安舉辦淮海戲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來自連雲港、宿遷、鹽城及淮安等地80餘名淮海戲藝術家及淮海戲研究工作者就淮海戲劇種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研討與交流。
2019年11月,淮海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07年11月11日,連雲港市淮海戲藝術愛好者協會正式成立,並進行首場演出。 |
2009年6月26日,淮海戲《扁擔會》,經過多次修改打磨,在連雲港市新浦區大禮堂亮相演出。 |
2013年10月30日晚,作為2013淮安周信芳戲劇節重要組成部分,由江西省戲劇家協會、市文廣新局、淮海戲研究會主辦,江西省淮海劇團承辦的首屆江蘇省淮海戲演唱大賽,經過兩天共計四場的精彩角逐,在淮安荷芳劇院落下帷幕。 |
2014年6月24日晚,大型現代淮海戲《鄉村好人》在宿遷文化藝術中心劇場成功上演,並接受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專家組驗收。 |
2015年11月22日晚,第二屆江蘇省淮海戲演唱大賽經過三天共五場次的精彩角逐,在江蘇省淮海劇團落下帷幕。 |
2017年12月20日晚7:30,宿遷市沭陽縣文化藝術中心唱響了爽朗明快、清新生動的淮海戲,江蘇省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大型淮海戲《胖嬸當官》在這裡舉行首場演出。 |
2018年5月15日,首部淮海戲戲曲電影《皮秀英四告》在宜興市江南影視中心基地正式開拍。 |
視頻
淮海戲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淮海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 ↑ 淮海戲,豆丁網
- ↑ 我市發現淮海戲「活劇本」 為第六代傳承人,中國江蘇網,2012-11-23 15:11:28
- ↑ 淺談淮海戲的特色及價值,行知部落
- ↑ 淮海戲國家級傳承人楊秀英,來源:中國淮海戲網 作者:中國淮海戲網 發布日期:201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