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與日常書寫(張福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深度解讀與日常書寫》是中國當代作家張福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深度解讀與日常書寫
如今,讀一篇好文章似乎比吃一頓美食更難。
實在說,在這樣一個匆忙、浮躁、消費的時代里,靜心閱讀是一件奢侈的事。因為,你無法讓一顆心在為生活的奔波中安靜下來,縱然你有一定的定力,讓自己安靜,也少有能夠吸引你眼球,讓你心靈震撼的好作品。當今社會,在全民參與的「散文大生產運動」中,呈現在我們閱讀視野中的散文,更多的是誇誇其談的文化感慨,還有哼哼唧唧的無病呻吟。這就使得你無法忙裡偷得半日閒,在一行行的文字里享受那閱讀的快感。
然而,當有一天我無意中讀到《朔方》2001年第3期那篇《紀念蕭紅:得失皆因男人》,及到後來《賀蘭山》上一組李振娟的散文,我立刻就被那沉着、大氣、從容的敘述,還有作者對中國文化文人的解讀以及對日常生活的描述,深深地吸引並折服了。
散文的審美品性是它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智性。從先秦散文、諸子百家,到明清小品文,再到現當代的各類散文,散文作為一種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古老而自由的文體,凸現出的最顯著特徵就是寫作主體的心靈質量與精神向度。作者體現於作品中的思想深度,源於作家對敘述對象的感悟力與穿透力;作家獨特的智性,則是作家對散文文體駕馭的技能和力度。而這些能力與力度都是由作家的語言來傳遞來表述的。因為「只有在語言中將自己充滿個性、自由且有銳利發現的感知貫徹出來,將文字引至思想、心靈和夢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蹟才會在語言中崛起。」
李振娟的散文正是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屬於散文所特有的審美魅力。
《紀念蕭紅:得失皆因男人》《拔劍四顧心茫然》《北方的雪》《生命的黃金》……這一篇篇的華章,充分展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緊張有序又不失彈性,溫柔細膩又不失堅硬的韌度,深情的語言,舒暢流利如羽毛般輕輕地撥動着讀者內心深處最為敏感柔弱的部位,讓人的喜悅與憂傷流溢於內心的顫動中。
蕭紅,這個現代文學中最為耀眼的明星,這個讓中國女性為之驕傲的女作家,自她離世後的70年時光里,一直是人們放不下的話題,提起她,「更多人關注的是她的情愛。很多人指責蕭紅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不斷地抓住男人不放。」而作者卻在《紀念蕭紅:得失皆因男人》一文中,將蕭紅的命運置於時代的大背景下,給予蕭紅更多的是深切的同情和深刻的理解。
「在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大動盪中,救人於苦難者,唯有愛情。」
「儘管走出古老的封建家族,但事實上蕭紅終其一生也沒有走出父權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精神壓迫。」
「在創作之餘,一世淒風苦雨的她,依然被深深的寂寞和感傷環繞着。」
「蕭紅的無助,在於她對男人總是心存幻想,心始終是熱的,世情的冷一次次幻滅了她對愛情的憧憬,她亦從未灰心過。」
「男人主宰的社會現實未能給她提供飛翔的天空,她以自己的藝術才情在文學殿堂里尋覓到一片純淨、澄明的天空,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心情遨遊其中。」
……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讀懂蕭紅,正如作者所言,「要懂得蕭紅,得有一定的生活墊底。」確是如此,從閱讀李振娟不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她不僅僅是一個觀察者,更是一個發現者和沉思者。我想,她是以一個女人獨到的生活體驗在理解蕭紅。因此,那在產後撐着虛弱的身體為自己縫製華服的蕭紅,在作者眼中便有了一種格外的美,專心製作中的蕭紅「眼眸被點亮了,流轉着生動的神采」 。
我一向敬佩那些有靈性又踏實認真地寫作的女子。在女性的書寫中,我也更喜歡貼近真實女性的作品。因為,女人創作的每次衝動,都是命運在心靈上的撞擊。當一個女人沉浸在自己的寫作中時,筆耕着他人的故事,而心底浮起的總是自己的故事。讀過許多作家記寫的蕭紅,但我在靜靜的夜裡,一遍遍地讀着這些充溢着人性最為善良的華章麗句,我不由得問:一個堅強獨立的女子,能夠給予一個如藤條般纏繞於男人身上的另一女子以最樸素最誠摯的愛與理解,這是獨到的生命體驗,還是善良的本性使然?一個年輕的女作者,能夠給予一個頗多爭議的偉大女性深切的同情,是否在借他人的灑杯澆灌自己心中的塊壘?
因其獨到的智性與思想,作者的語言表達,也就充滿了許多自由而深刻的思緒。
從李白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出,複雜更能成就天才。被世界公認的天才——屈原、李清照、魯迅無一不複雜。天才是以成就說話的。天才的成就,往往是其複雜的人生背景和複雜的思想碰撞而迸發出來的。
李白是詩人、劍客、謫仙、道士、酒徒、流浪者的總匯,又兼具屈原式的孤憤絕世、魏晉遺風和狂士的叛逆。也因此才誕生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自信與絕望、追求與頹放、眷念與怨恨相交織的千古名句。
這些「光焰萬丈長」的句子,充滿了浪漫的英雄主義色彩,清峻通脫風骨出於魏晉而勝於魏晉,李白也因此躍升為耀眼的詩壇巨星,成為支撐中國文學和文化人格的一根擎天柱。
試想,若不是那些複雜而坎坷的經歷,就憑早年的《峨眉山月歌》、《白頭吟》、《靜夜思》等作品,他頂多是同一時期孟浩然、賀知章那樣的好詩人,是不可能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
在這具有穿透力的記寫與論述中,在這一詠三嘆、迴環往復的文字里,李白的俊逸瀟灑,李白的愁苦困頓,李白的政治抱負,一一盡顯於讀者的眼中。
讀懂了李白,就讀懂了中國文化;讀懂了李白,就讀懂了中國文人。因此,作者才會感慨:「隨着一聲憾響,江水晶瑩地劈裂開來,濺濕了古中國文化的內里。」實在說,從那時起,從那時的一聲憾響中,濺濕的也是一代代閱讀者的心。
將文章寫得張馳有道,舒捲自如的女性不是很多,這需要一種寬闊的胸懷,高遠的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無疑是具備這些文化素養的。
在寫作中,作者從容敘述與傾訴的是只有女人才能感受到的情感話題。「女子怒放的青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華服來透顯的。如水的肌膚必得亮麗的衣衫來襯才能襯出它的嬌嫩,黑瀑般的長髮必得束腰的長裙才能襯出它的飄逸。」「愛情與華服皆是女人一生的鐘愛。」「……拔動着一件件衣服,那一段段時光又浮在眼前,帶着陽光的氣息,季節的況味。生活的色彩從來不會因為哪一個人的憂傷而黯淡。」華服當是女性的另一種化妝品,作者卻將《戀衣》寫得毫無脂粉氣,通篇都張揚着一個女人失意不失志的骨氣。她把人生的況味,分明由一杯濃烈的燒酒,變成了一杯清淡的綠茶。
故鄉,華服,房子,農民工……這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今還能選擇這樣的話題來寫且能寫得暢達而富有新意,這同樣是需要自信的勇氣和能力的。
李敬澤曾言:90年代送給我們的一大禮物就是日常生活。
民間的,日常的,代表着更為真實的一面。對於芸芸眾生來說,生活是無處不在的。從偏僻的鄉村到繁華的城市,從散發着柴禾氣息的農家小院到高等的居民小區,從農民工到權貴人物,一樣都會遭遇生活所給予憂煩與矛盾,惟有賦予它不同的思想意義,才會顯示出其存在的不同價值。
農民工,當今社會使用最為頻繁的詞彙。提起他們,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是一群不停地討要工錢的弱勢群體。他們衣衫襤褸,他們蓬頭垢面,他們拖兒帶女,許多人給予他們的多是厭惡與廉價的同情,少有真正的理解。而作者在《城市候鳥》一文中,「透過沉沉霧靄仿佛看到了那些面色黧黑、衣衫襤褸的農民工,正在埋頭用汗水澆築這座廣場。他們像一群候鳥,從一個城市的建築工地遷徙於另一個城市的建築工地,用他們粗糲的雙手把一座座城市建造的繁花似錦。」
一個懷有悲憫情懷的書寫者一定是個善良的人。如此,她才會從不顧生冷喝水的女工身上,看到一些人在生活中的無奈;從那黑紅疲憊的臉龐上,看到勞作者生存的不易;從城市的美麗景觀中,看到勞動者勞動的價值。
《房子》《北方的雪》《故園春秋》……通過這一篇篇文章的閱讀,可知李振娟是一個富於生活實感的寫作者。她書寫的大都是她熟悉的場景和親近的人物。母親和奶奶,家中的樹,小屋……生活所展開的一切,承載着她的情感和思慮。她的文字,總是回應着一種昂揚向上的旋律,如詩如歌一般,帶着心靈的顫音。「雪花一點點地滲進大地,滲進那一道道裂痕,撫慰着,浸潤着,充盈着……」「那冰冽中總是飽含着親切的暖意」。雪,北方冬天尋常的景物,只因有了愛情的滲透,就被賦予情意,而變得更加溫潤。
當一個作家的創作成為一種記憶的追回和情感的再體驗時,讀者就會與作者在心理上引發共鳴,從而使讀者更為容易地貼近作者的內在生命和情感。
《進城》《生命的黃金》,就是這樣的作品。試想,一個生活在鄉村的小女孩,哪一個不是對城市充滿了嚮往?而當她通過努力奮鬥成為城市一族時,哪一個又不對故鄉充滿了回想?
作者的散文不是對生活的簡單追摹與描寫,而是將日常生活的礦石變成了金子。《生命的黃金》不是一篇軟綿綿的懷舊文章,在她柔軟細膩的情感中包裹着堅硬的思想內核。「當繁榮過後,繁華落盡,能夠從內心 深處溫暖我們的正是那個閃閃發光的家園。」「人有了生命的根,才不至於萍蹤浪跡,隨波飄流;心靈有了歸宿,才能活得踏實、從容。」
這些不經意間上升為格言的句子,成就了李振娟散文的格局的大氣與思想的深度。
讀這樣的文章,獲得的是心靈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
期盼更多這樣的好文章。[1]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