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混頻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混頻是指利用非線性元件,例如二極管,把兩個不同頻率的電信號進行混合,通過選頻迴路得到第三個頻率的信號的過程。完成這樣過程的裝置,叫做混頻器。通過非線性器件將兩不同頻率的振盪變換成一個與兩者都相關的新振盪。新振盪頻率為上述兩不同頻率之差,振幅包絡與其中之一一致。
混頻的參數
工作頻率
混頻器是多頻工作器件,除指明射頻信號工作頻率外,還應注意本振和中頻頻率應用範圍。混頻器的噪聲定義為:NF=Pno/Pso Pno是當輸入端口噪聲溫度在所有頻率上都是標準溫度即T0=290K時,傳輸到輸出端口的總噪聲資用功率。Pno主要包括信號源熱噪聲,內部損耗電阻熱噪聲,混頻器件電流散彈噪聲及本振相位噪聲。Pso為僅有有用信號輸入在輸出端產生的噪聲資用功率。混頻器的變頻損耗定義為混頻器射頻輸入端口的微波信號功率與中頻輸出端信號功率之比。主要由電路失配損耗,二極管的固有結損耗及非線性電導淨變頻損耗等引起。
1dB壓縮點
在正常工作情況下,射頻輸入電平遠低於本振電平,此時中頻輸出將隨射頻輸入線性變化,當射頻電平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中頻輸出隨射頻輸入增加的速度減慢,混頻器出現飽和。當中頻輸出偏離線性1dB時的射頻輸入功率為混頻器的1dB壓縮點。對於結構相同的混頻器,1dB壓縮點取決於本振功率大小和二極管特性,一般比本振功率低6dB。
動態範圍
動態範圍是指混頻器正常工作時的微波輸入功率範圍。其下限因混頻器的應用環境不同而異,其上限受射頻輸入功率飽和所限,通常對應混頻器的1dB壓縮點。如果有兩個頻率相近的微波信號fs1和fs2和本振fLO一起輸入到混頻器,由於混頻器的非線性作用,將產生交調,其中三階交調可能出現在輸出中頻附近的地方,落入中頻通帶以內,造成干擾,通常用三階交調抑制比來描述,即有用信號功率與三階交調信號功率比值,常表示為dBc。因中頻功率隨輸入功率成正比,當微波輸入信號減小1dB時,三階交調信號抑制比增加2dB。
隔離度
混頻器隔離度是指各頻率端口間的相互隔離,包括本振與射頻,本振與中頻,及射頻與中頻之間的隔離。隔離度定義為本振或射頻信號泄漏到其它端口的功率與輸入功率之比,單位dB。混頻器的本振功率是指最佳工作狀態時所需的本振功率。原則上本振功率愈大,動態範圍增大,線性度改善(1dB壓縮點上升,三階交調係數改善)。端口駐波直接影響混頻器在系統中的使用,它是一個隨功率、頻率變化的參數。當混頻器作鑒相器時,只有一個輸入時,輸出應為零。但由於混頻管配對不理想或巴倫不平衡等原因,將在中頻輸出一個直流電壓,即中頻剩餘直流偏差電壓。這一剩餘直流偏差電壓將影響鑒相精度。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