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平樂憶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平樂憶故居

《清平樂·憶故居》是一首按照傳統的"清平樂"詞牌格律創作的詞作。2008年詞人>左河水年逢五十,已離開故鄉達30載,回望人生風雨,陡然感慨萬千,一股思鄉憶故之情油然而生,便寫下了這首作品。發表於《詞刊》2008年第10期,並被收入建國60周年《中華詩詞文庫》。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清平樂 • 憶故居

作者: 左河水

朝代: 現代

創作地點: 江西南昌

出處: 《詞刊》2008-10期

文學體裁: 詩詞

情感表達: 思鄉懷舊之情

作品別名: 憶故居

詞牌: 清平樂

字數: 46字

作品原文

清平樂·憶故居

(>左河水)

七間瓦屋,門對千棵竹。庭北桃花飄滿徑,後院香樟吐綠。

十年一枕雕床,醒來窗下初陽。慈母炊煙早起,父兄已去春忙。

作品注釋

1、故居:是指某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或者說曾經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時期或更長時間與父母等長輩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鄉所在地的住所。本詞是指作者在童年、少年時期住過的房屋。居住過的地方,或者說曾經的居所,房子,主要指出生,童年時期或更長時間與父母等長輩一起生活的地方,即故鄉所在地的住所。本詞是指作者在童年、少年時期住過的房屋。

2、瓦屋:也稱瓦房,是漢族傳統的民居建築,因用瓦蓋頂而得名。放瓦的方法,一種是弧形瓦凹部向上,凸部向下,層層相壓,在兩瓦交界處,再以泥封實。傳統的這種房屋為青磚青瓦。

3、香樟:別名:樟樹、樟木、瑤人柴、栳樟、臭樟、烏樟;植物全體均有樟腦香氣,常綠大喬木,樹皮黃褐色,有不規則的縱裂。高可達30米。

4、吐綠:指樟木在春天換葉時發出的新潤葉芽。

5、雕床:一種中國傳統的木質雕刻花紋製作的床,可以掛設蚊帳

6、初陽:指朝陽,是清早太陽剛灑下的陽光。

7、春忙:指春季農忙之時。宋·黃庭堅《同孫不愚過昆陽》詩:"田園恰恰值春忙,驅馬悠悠昆水陽。"

作品賞析

《清平樂·憶故居》是詞人根據其少年時代在故居的真實生活情景,按照傳統的"清平樂"詞牌格律創作的。作詞時,左河水年逢五十,離開故鄉工作達30載,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特別回憶到少年讀中學時與家人一起生活的情景。

作品的上片寫了家鄉故居的房屋建築及周邊的美麗環境;下片四句選取了一段當年家人生活的片段。雖然這個故事沒有寫明具體的年度,因為特別提到離鄉前"十年一枕雕床",那麼,也許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他在讀初中時的事,或者是70年代中期(15-19歲時)他在擔任農業生產大隊幹部期間的事。故事選取的這個時點也很有藝術意義:一個春天的早晨,全家4個人物的工作性質、特點十分形象、明確,生活氣息也十分濃厚。左河水創作過一批思鄉懷舊、掛念父母的詩詞,這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而且每一字一句都是記述真實的故居場景與家庭生活的片段。

上片

詞的開頭以"七間瓦屋,門對千棵竹。"兩句,寫回憶中故居的房屋建築規模、特質、坐落環境等情況。詞人20世紀70年代生活在星子縣蓼南公社紅旗大隊的左輔村,其家青磚青瓦的兩棟房屋建設在村子的北端,座西向東,庭前是父親種植的一片翠竹,春來竿葉碧綠,雨後春筍勃發,生機盎然。

緊接着描寫房屋的外部自然環境和美麗的春光景色:"庭北桃花飄滿徑,後院香樟吐綠。"詞人家裡20世紀60年代末建造的這棟房屋,前北角生長了一顆當地品種的桃樹,雖然果實不大,但樹高幹粗,春來桃花艷麗,落紅掩徑。房屋背後的小院西面是一位堂弟家的住房,堂弟栽種的一株樟樹枝繁葉茂,春來吐翠。

全片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自然而又絢麗的畫面,創造出既富有文學色彩又符合故居生活真實的藝術景象。這種美好的回憶,更增添了詞人對故土及少年時代的懷念之情。

下片

內容轉入家庭生活的場景,首先寫到自己離開家鄉前的生活:"十年一枕雕床,醒來窗下初陽。"詞人有小學及中學(初中)時代的6年及在大隊工作的4年都在此新屋度過,1977年後中國恢復高考才離開故鄉去讀書和工作。由於東南朝向的房屋,穿過前面的翠竹便是一片低處的農田,視野開闊,每天清晨站在窗前便能觀看東日噴薄而出。因此,左河水起床前經常見到太陽穿過窗口把光芒灑在了自己的臥室里。

詞人有小學及中學(初中)時代的6年及在大隊工作的4年都在此新屋度過,1977年後中國恢復高考才離開故鄉去讀書和工作。由於東南朝向的房屋,穿過前面的翠竹便是一片低處的農田,視野開闊,每天清晨站在窗前便能觀看東日噴薄而出。因此,左河水起床前經常見到太陽穿過窗口把光芒灑在了自己的臥室里。

接下來回憶起家庭父母及兄長的情況:"慈母炊煙早起,父兄已去春忙。"那時,中國的農村經濟還是集體所有制,母親年齡大負責做飯養豬等家務,父親還是農村生產隊的社員,兄長是國家教師,但還兼顧着家裡自留地里農作物及蔬菜的種植與管理。幾千年以來,我國農村的農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春季的農忙期間農村無閒人,父親與哥哥一早也就各自奔忙而去。

詞人將這一個個生活的真實細節與畫面,從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用得非常貼切、形象、生動;同時,語言真實流利,風格樸素無華。詞人從在30年前的人生經歷中截取出這樣一個生活片段再現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們宛若進入了一個歷史的時空,重新體驗了那個特殊的歲月。[1]

參考文獻

  1. 人還活着,能說故居嗎, 360問答 ,201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