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螺兒(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螺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清明螺兒》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明螺兒

田野上的麥田綠得漫山遍野,油金黃的菜花照亮了半邊天空,忽然,耳邊傳來一陣吆喝聲:清明螺兒。哦,清明臨近了。

螺兒就是螺螄,是具有螺旋形貝殼的水生動物。螺兒一年四季都有,尤以清明前的最好。在如東民間,有清明節前吃三次螺兒不生眼疾的說法,這讓清明節前的螺螄變得金貴,一時成了街上叫賣的招牌。

在鄉間,獲取螺螄的方法有很多。

冬季搞積肥,罱河泥,河邊上挖出一個個大泥塘,把罱上來的河泥積在泥塘里,第二天早上,經過一夜沉澱的泥塘面上析出淺淺的水層,水層下面清晰地裸露出一層螺螄,有的螺螄隱身在泥層里,自以為神秘,但它們爬行時留下的一條條劃痕如同一張地圖給人們提供了線索。我們時常趕在上學前到泥塘里撿拾螺螄,我們用手拾,多的時候就用「招簍」舀……多麼簡單的收穫,簡直可以用不勞而獲來形容。有人說越簡單越美,我覺得這個詞用在這裡是很合適的。

夏天,農村的孩子肯定是要下河游泳的,他們帶一個面盆,飄浮在水面上,玩過一陣子,便悶到水下,用手在水底摸,總能摸上幾顆螺螄來,往盆子裡一扔「叮噹」,再摸,又是「叮叮噹噹」幾聲,那聲音很悅耳,聲音里有一種成就感。孩子們還時常趴在水埠口的木跳板上,用手伸到水下摸,這時應該用「拿」,手到拿來。清澈的河水一眼見底,趴在跳板上,水下的螺螄盡收眼底,有的匍匐在河底的淤泥上,有的附着在水草上。不一會就能「拿」上幾大把來。但這種活動只能偷偷摸摸地進行,讓大人發現了,屁股上必是要挨上幾巴掌。生性愛冒險的孩子們,越是危險的事情越覺得刺激,越是要偷偷地去……

用耥網或扒網到河裡撈螺兒,那屬於專業人士的事,只要下河,是決不會空網的。一般來說,街頭上所賣螺兒多來自這些人的收穫。

夏天的晚上納涼,祖父搖着蒲扇,說幾個謎語讓我猜:「彎彎兜兜,捲筒門樓,小姐出門,扇子蓋頭」。又說一條:「生的是一碗,熟的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還是一碗」。都是說的螺螄,形象逼真,至今難忘。

螺兒撈上來有一個清沙過程,特別是淤泥里撈上來的螺螄,必須把它們浸泡在水盆里,由它們自由地爬,爬行時隨之吐出體內的泥沙,幾天後再用清水洗淨,倒入鍋中氽熟,用樹上的釘子挑出螺肉,這是老家的做法,最好是皂莢樹釘子,又長又結實,好挑。氽螺兒屬於一項技術活,主要是火候,既不能老又不能嫩,老了螺肉不好吃,嫩了螺肉會被挑斷,這曾經是我兒時一直難以掌握的學問。

春韭炒螺兒肉,是吃清明螺兒的最佳搭配,也是我母親當年做得最多做得最好的菜餚。先將螺兒在鍋里爆炒一下,然後配在韭菜里,韭菜味沖螺兒味腥,兩相抵沖,成為一道美味。有時,也用老虎鉗夾掉螺螄的尾,炒上一盆蔥姜螺螄,味道也不錯,但我總是覺得不及韭菜炒來得妙,特別是炒的技術差,滋滋地吸半天,吸不出螺兒肉來,不過癮。

由於環境污染,一段時間很難吃上螺兒,更別說清明螺兒了。近幾年,通過河道整治,家鄉河水開始變清變亮,螺螄又重新回到人們的餐桌。於是,那「清明螺兒」的叫賣聲又熱鬧起來。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