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大楊油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水大楊油庫,位於台中市清水區大楊國小北側休憩公園內,具有特殊的地景與歷史文化。美越戰爭期間,台灣清泉崗機場作為美軍後勤基地,油庫提供戰備燃油所建,後因美中斷交封存,目前僅留一處儲油槽,外圍有防火牆、柵門以及樹林做阻隔,只在管理單位舉辦活動時對外開放訪客入內參觀。
定位點
軍事設施
1950年代,台灣與美國簽訂雙方共同防禦條約,依據條約擴建原有的公館機場,1962年越戰爆發,遂美軍因應作戰北越所需,C-130型大力士運輸機進駐台灣,民國55(1966)年3月20日公館機場易名「清泉崗機場」,做為美軍後勤基地,為當時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1966年基地附近的清水區楊厝里興建了七座油庫,提供美國戰鬥機和B52轟炸機的用油,南越美軍事顧問開始參加戰鬥,並於隔年開始進駐視為圍堵連線中重要一站。
民國57(1968)年2月美國空軍KC-135空中加油機中隊得以部署在台灣清泉崗基地。美國空軍就是由空中加油機從清泉崗基地裡取得用油再直接前往越南戰場提供B-52轟炸機使用,其轟炸機則部署在泰國的烏塔堡,由於距離越南戰場更近,因而也提高了戰鬥效能。
為越戰佈署
從清泉崗的擴建到油庫的興建完成,代表了大楊周邊正式成為軍事重地的意向,為整個大肚山頭帶來了不一樣的地景(landscape)與音景(soundscape)。
油庫興建的地,包括大楊地區的海風里與楊厝里的耕地。土地以及地上物相關之徵收補償於民國56(1967)年4月26日由基地內軍官發放。總共徵收了約16公頃土地。油庫儲油槽計有七座,總共可以裝載1995加侖的油,而輸油系統是從台中清水高北里加壓站建有抽油壓送站,由運油船近海停泊,抽油輸送至清泉崗基地美軍停靠在高美海域的油輪,透過埋在地下順著大甲溪的油管,將油料往東一路送到楊厝里的七座油槽裡面。
七座油庫油槽面積佔地約16公頃,每座單元由直徑約28.4公尺,高約16公尺之儲油槽以及東西向長約78公尺,南北向長約79公尺,牆高約1.5公尺之防溢堤,外環階梯66階,鋼板厚度0.9-1.5公分構成。
歷史見證
隨著美軍傷亡人數和美國花費在戰爭上的資源不斷增加,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出現要求政府退出越戰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民國62(1973)年1月27日,在美軍大規模的空襲下,北越終於簽訂停火協議《巴黎和約》,至此美國結束對越南的軍事介入,正式從越南戰場上撤退,戰爭終結。越戰結束後美軍開始撤離台灣,油庫的重要性也漸漸失去。
民國67(1978)年12月16日美國卡特政府宣布與我斷交,自民國44(1955)年3月至民國68(1979)年12月16日長達25年的協防(空總司令部,1981)關係告終;油庫也於台美斷交後廢棄使用。
保存
隨著越戰的結束以及1987年中美斷交,此處逐漸失去重要的軍事地位,而大楊油庫就是目前所僅存的歷史建物,見證美越戰爭的文化背景,宛如龐然大物佇立於大肚山台地上。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清水大楊國小遷校於現址,因校地早期是油庫用地,地上還有七座油槽,為使學校建校使用,因此,在當時即由軍方拆除二座油槽。同年,因為清泉崗預歸還土地給國防部,因此進行剩餘油槽的拆除作業。軍方發包委外廠商以廢鐵處理全面拆除油槽,透過民間單位以及地方政府四處奔走、努力協調之下,從得標廠商搶救回最後一座油庫,得以保存美越戰爭下的歷史文化資產。
歸屬
油庫土地影響保存範圍有54,450.25平方公尺,所有權人為財政部國有財產署、臺中市政府;建物為鋼結構歸屬臺中市政府(管理單位:臺中市文化資產處)[1]。地景是空軍基地、彈藥庫、油庫、砲台、哨口,這些建物的部屬,聯合成完整的軍事氣氛。音景,則在於不時劃過天際的噴射機飛行訓練、戰鬥機起降、空投物資、演習等,這些軍事行事也開始成為大楊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
現狀
2014年大楊國小北側的大楊油庫休憩公園落成,留在原處的油儲油槽成了公園裡最獨特的風景,平常不開放內部參觀,外圍有防火牆、柵門以及樹林做阻隔,不定期地方管理單位會舉辦活動,特別開放給旅客入內參觀做導覽,油槽外環的樓梯已老舊不敷使用,必須從大門進入,裡面有重新修復的樓梯平台,可以順著走上去,由上往下眺望,俯瞰油槽的歲月斑駁痕跡,設計精良的設施,陽光從鏽蝕的屋頂牆面隙縫穿透入室,光影折射令人賞心悅目。[2] 2018年由在地文化團體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捐贈予臺中市政府,後續便由臺中市政府辦理修繕、管理維護、教育推廣事宜。
影片
參考資料
- ↑ 清水大楊原美軍油庫設施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 清水大楊油庫台中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