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真先賢古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真先賢古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先賢古墓占地2,200平方米,安葬了來自中國內外的穆斯林,包括到中國傳播伊斯蘭教的傳教士、拜謁古墓的外地朝聖者等。古墓聞名中外,被部分穆斯林視為伊斯蘭教的「小聖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後已整修。2013年,先賢古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墓葬。

建立和使用

古墓的建立原因

根據主流說法,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古譯為阿布·宛葛素或蘇哈白·宛噶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信徒(亦可能是後者的舅父),他按照穆罕默德「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教誨,來到中國傳教,最終在廣州逝世;629年(唐朝貞觀三年),穆斯林為了安葬宛葛素而興建了清真先賢古墓[1]

部分中國以外伊斯蘭教學者持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宛葛素」此人子虛烏有,只是中國伊斯蘭教傳教士的象徵、代表和縮影。有學者依據方信孺《南海百詠》書中詩句〈蕃人冢〉——「在城西十里,累累數千,皆南首西向。鯨波僅免葬吞舟,孤死猶能效首邱;目斷蒼茫三萬里,千金雖在此生休。」,認為清真先賢古墓是一座公共墓地,用作安葬經海路來華的外籍人士和穆斯林,因而就清真先賢古墓的建成時代提出其他看法。中國宗教歷史學家陳垣則在考證後提出,宛葛素是在652年(唐朝永徽三年)而非629年下葬至清真先賢古墓。

古墓建立後的其他下葬者

阿布·宛葛素墓室的左側設有「四十一位墳」,墳前方有一面在1802年(清朝嘉慶七年)建立的墓碑;碑上記載指,有40名穆斯林奉穆罕默德差遣,隨同宛葛素來華傳教,在一次主麻日聚禮時遭到暴徒殺害,暴徒殺人後同歸於盡,這些遺體便湊合成「四十一位墳」。與碑文記載類近的傳說認為,宛葛素隨員40人在做禮拜,有強盜為了財物而行兇,殺害39人後發現剩餘的一人還在原地祈禱,便把那人一併殺了,後因悔悟而自刎;後人收殮40名傳教者的遺體,連同強盜屍體葬於古墓外東北側,這些遺體在1959年因市政建設而遷葬現址。

不少中國以外的穆斯林遠赴廣州拜謁宛葛素陵,並把死後葬在宛葛素墓近側視為榮譽。1349年(元朝至正九年),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高麗人刺馬丹專程來到廣州,以拜謁宛葛素之墓,但其後在當地病逝;廣州穆斯林集資為他建立墓碑,葬於先賢古墓內。1751年(清朝乾隆十六年),土耳其人阿知墨克目德特來到廣州,拜謁清真先賢古墓,死後葬在宛葛素墓東側。1889年(清朝光緒十五年),來自麥加的爾卜當樂熙受差派來華,傳播伊斯蘭教薩茲勒教派的學說,因積勞成疾而病逝,葬在清真先賢古墓前左側。

除了傳教士和朝聖者外,清真先賢古墓亦安葬了其他來自中國內外的穆斯林。例如,宛葛素墓前的廣場上設有一座名為「回教三忠墓」的衣冠冢,紀念羽鳳麒、撒之浮、馬承祖這三位抵抗清軍的明朝回族將領。古墓北側亦建有一座貞孝節烈牌坊,名為「節烈流芳牌坊」[2],旨在紀念廣州陸路提督、穆斯林蔡金章的如夫人孫氏。

保護和發展

清真先賢古墓聞名中外,被部分穆斯林視為伊斯蘭教的「小聖地」,在1815年(清朝嘉慶二十年)、1845年(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934年、1955年和1964年分別進行了重修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穆斯林在1956年11月創立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先賢古墓自此交由協會屬下的「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自來到古墓視察,他指古墓是伊斯蘭教的聖地,具有國際影響,應予保護。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有紅衛兵打着「破四舊、立四新」的旗號,掃蕩先賢古墓等宗教場所,令古墓被鏟去一半,「回教三忠墓」的墓碑亦被毀;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停止活動,至1981年恢復。

198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把先賢古墓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而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亦撥款為古墓進行全面整修。2010年,先賢古墓西側修建了一座禮拜大殿,以接待來廣東參與2010年亞洲運動會的穆斯林運動員;這座禮拜大殿可容納3000人,成為廣州最大的伊斯蘭教活動場所。2013年,先賢古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墓葬。2014年,巴基斯坦陸軍參謀總長那迪姆·艾哈邁德訪華,期間拜謁了清真先賢古墓。

視頻

清真先賢古墓 相關視頻

實拍廣州清真先賢古墓群
清真先賢古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