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渠縣文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渠縣文廟,地處四川達州市渠縣縣城內,2013年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建國以後,文廟幾經培修,並開闢為渠縣人民文化宮,以作人們觀賞、休息、娛樂和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

歷史沿革

渠縣,古屬賨國,秦置宕渠縣。1376年(明洪武九年)更名渠縣。歷年文風極盛,對孔子的尊奉特別推崇。渠縣文廟建於宋代嘉定以前,在渠縣城內西隅石於崗頂,公元1297—1307年(元代大德年間)重修;公元1368—1398年(明代洪武年間),邑侯梁從義移建於縣城南外西岩側,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邑侯邸居正又於南郊將文廟遷回舊址,公元1643年(明代祟禎十六年)九月初九,文廟被農民起義軍焚毀。

相關典故

《渠縣誌》載:「癸未重丸之交,『賊』由西城毀堞而入,學宮焚焉。」隔二十年後,公元1663年(清代康熙二年)再度興建。康雍、乾、嘉亦相繼修葺。後存的文廟建築,是公元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動工重修的。整個工程於公元1821年(清道光元年)秋季才告竣工,前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費時達一百五十八年之久。

文物保護

2013年5月,渠縣文廟作為清代古建築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縣文物部門正依照相關規定,認真做好文廟的規劃編制、保護維修、宣傳展示、安全防護等工作。

建築特點

文廟,氣勢雄偉,構思精巧別致,建築工藝精湛,文化氣氛濃郁,布局嚴謹有序,保存基本完好,堪稱巴蜀一絕。

文廟大門雄偉壯觀,朱紅照壁,十分耀眼。正北面「宮牆萬仞」四個遁勁有力的楷書鎏金大字,相傳為康熙皇帝手書。宮牆兩邊大門懸匾,左有「聖域」、右有「賢關」,即聖賢所能至。

橋護欄雕刻文房四寶、花鳥蟲魚、祥雲怪獸等。中橋兩頭為精雕蟠龍,只有狀元衣錦還鄉才可過此橋,寓意金榜題名,獨占鰲頭。兩旁的二橋,也只有功成名就的讀書人,才夠資格過一趟,稱做「游泮」,且要舉行一定儀式,即所謂「泮水生香」,始能走過。

布局結構

過了泮池,則為青砂細石砌成的「欞星門」牌坊,高大壯觀、精巧絕倫。牌坊上的「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祥雲」、「五蝠歸真」、「麒麟送書」、「魚跳龍門」等浮雕圖案,皆為上好石料,精雕細刻而成,被譽為巴蜀牌坊之首[2]。能工巧匠砌成的「寶珠山」、七個小巧玲瓏的八角亭以及宛如玉帶、碧波蕩漾的渠江盡收眼底,使人遙思無限、心曠神怡。

視頻

渠縣文廟 相關視頻

渠縣:我怎麼這麼好看,第六篇,渠縣文廟!
《中華文廟》第一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