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大漢山(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遊覽大漢山》是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遊覽大漢山
五月薰風,吹得陝南的山更加青綠,田野更加豐饒,季節更加富有希望和生機……
油菜、蠶豆、小麥等農作物結出的角和抽出的穗,碧蒼蒼,沉甸甸,密麻麻,滿布田間地頭、河湖池畔、丘嶺山岡……給人們傳達着這樣一個消息——三夏大忙的收穫的時節就要到了。
前不久「五·一」小長假,正值春末夏初,我和妻子從安康回到漢中南鄭老家,於一個朝陽初升,晴空萬里的早晨,向飽含着漢民族漢文化氣息、我們平生也從未涉足過的大漢山走去,去遊覽觀賞這座有着獨特自然景致和人文風采的名山。
大漢山在漢中市南鄭區區政府所在地周家坪南側,是米倉山在漢中境內的主峰。雖然海拔不足一千五百米,可它卻是一座了不起的神山。
據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7至8世紀西周王朝統治時期,漢山就已成為西周王室祭祀的重要場所,非常有名。
《詩經•大雅•旱麓》中的「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就是描寫這裡的名句。
殊不知,漢山最早的時候名叫「旱山」,後因「沔水」改稱「漢水」,「旱山」也就理所當然地改稱「漢山」。
遠望漢山,只見它突兀、雄渾﹑硬朗﹑壯闊、蒼茫……
它高高矗立在漢水之南,作為正在快速發展的南鄭區區府所在地周家坪崇樓傑閣、闊街長巷雄奇的背景,與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朝夕相伴。
漢山是漢中亘古不易的地理坐標。漢山之巔雖然名為「大頂寨」,但卻並不似其他名山一樣遍布廟宇道觀。它是一座只屬於凡塵俗世的名山。百姓靠它看天氣:漢山戴帽,大雨快到;政府靠它轉播電視,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在山頂建起電視轉播塔。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唯有漢山之巔閃爍不滅的燈光,方圓數公里都可以清晰看到。
歷史悠久的漢山,一不留神就成為先民心中的某種仰承。直到如今,它的燈光還讓漢中人感覺無比踏實和溫暖。
近些年來,隨着經濟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居住在大漢山周圍的人們生活方式及健康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茶餘飯後和工作之隙,大家已不再蝸居家中搓麻打牌,談天說地,而是紛紛走出家門,開展起全民健身運動,所以徒步攀登漢山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這種運動方式,集鍛煉與休閒於一體,既可強身健體,緩解工作壓力,又可怡情養性,放鬆身心。故而漢山儼然成了一座不用花錢的療養院。尤其到了雙休日或節假日,徒步攀登漢山的人成群結夥,不絕於途。這些人有企業職工,有機關公務員,有事業單位人員,也有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更有卿卿我我的青年情侶,深情牽手的中年夫妻,鶴髮童顏的老人,把一個大漢山烘托得人氣旺盛,熱鬧非凡……
如果說登高觀景可以娛目,那麼聽聽當地人吟唱的漢山樵歌,則可以悅耳。
舊時被人們讚譽為「漢中八景」之一的「漢山樵歌」,誕生於周朝,至今已逾三千多歲,它是陝南民歌的瑰寶。
清代詩人楚文璟曾在他創作的《漢巘樵歌》一詩中這樣描寫道:「漢山聳地立,雲內聞樵歌。伐木同聲應,求仙未爛柯。樂從苦裡出,典自靜中和。蹊徑行還住,聽余清興多。」
從詩人描寫的詩句中可以清楚看到,漢山樵歌植根於鄉土,生長於民間,流傳於廣大普通勞動民眾之中,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礎。
也的確是這樣,它是漢山附近地地道道的農民們每於農閒時節成群結隊上山打柴,一邊辛勤勞動,一邊高聲歌唱,一唱一和,一問一答,通過「對山歌」的方式即興創作出來的,是勞動人民真情實意的流露。
樵夫們嘹亮的歌聲,迴蕩在山谷,游弋在叢林,繚繞在峰戀,隨風飄逸可達數里,讓聽着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它旋律明快,高亢有力,鄉土味濃郁,所反映的內容大多為百姓的愛情、憂喜、苦樂、夢想和生活,也有讚美漢山秀麗自然風光的,與漢山超群絕倫的山形地貌,畫峰繡壑,鳥啼蟲吟,甚至風聲雨聲,共同組成一幅自然天籟的美景。
「漢山樵歌」誕生在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漢中盆地,是漢中盆地農耕文明的精神寫照,是漢中人的父親山——漢山的原生態歌謠。
我們沿大漢山北坡蜿蜒盤旋的柏油馬路往山上走去,沿途不僅不斷見到一群群如我們一樣興高釆烈來登山遊覽的旅人,還觸目見到各種蔥鬱的樹木,茂盛的雜草,繽紛的花朵。
大漢山是一座風光旖旎的山,也是一個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的綠色寶庫。松、柏、榆、槐、樺、樟、楠、櫟、楓、楊等南方和北方特有的樹木,都在這裡混居雜生,和諧成長,蔚然成林,鬱鬱蒼蒼;龍鬚草、野茅草、菖蒲、狗尾草、馬鞭草、鐵線草、車前草、魚腥草等,把地面篷得嚴嚴實實,宛若碧蔥的綠毯;喇叭花、刺莓花、刺菜花、月季花、玫瑰花、紫雲英、悶頭花等,開放在懸崖叢林,路邊道旁,色彩鮮亮,爭奇鬥豔,微風吹拂,縷縷花香和各種草木散發的清芬之氣撲面臨懷,讓每個置身這裡的人頓覺神清氣爽,恍若進入芝蘭之室。
到得半山腰,只見向我們迎面走來的五六個準備下山的遊客每人手持一根葉色青青且長滿果實的樹枝。
那些果實都如黃豆粒大,有的紫黑,有的鮮紅,有的青綠,如珍珠,似鑽石,像瑪瑙,晶瑩耀眼,珠圓玉潤,十分惹人喜愛。一打問才知,那是他們從野櫻桃樹上折下的枝杈,那些果實自然就是野櫻桃。
哦,這大漢山上竟然還生長着無污染、無公害、純天然的野櫻桃,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和興趣。
在那幾位遊客指點下,我們也來到生長在路邊雜樹林裡的一棵長得十分高大茂盛的野櫻桃樹下。看着那滿樹成熟的野櫻桃,禁不住欣喜地釆摘和品嘗起來。
那一顆顆甜蜜中略帶酸味的野櫻桃,味道獨特,香郁可口,汁肉豐富,開胃提神,令人饕餮不已。
再往山上走,我們看到許多修建在山坡上的農家樂。
這些農家樂房屋都依山附勢而建,有的白牆黛瓦,有的木牆藍頂,風格不同,各有韻致。房前屋後皆綠樹環繞,鳥鳴不絕,極富「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仙風詩意。所有來這裡遊玩的旅客,下山的時候在這裡小憩一會兒,吃吃農家飯,喝喝農家水,隨便聽幾句原汁原味的漢山樵歌,不失為一種絕妙的享受。返回途中,如果再順便買點當地農民剛從地里採摘回來的新鮮蔬菜。一邊手提着蔬菜,一邊嘴裡哼唱幾句剛剛學來的樵歌,心情好極了!
從山上下來,我們來到山腳下的漢山廣場。
此廣場緊緊依偎着大漢山,平坦寬闊,足足有幾千平米。
廣場西北邊修建着好幾棟漢代風格建築,雕樑畫棟,楹柱朱紅,極有古典意蘊和漢文化色彩。而廣場西南邊一個高台上,則矗立着一尊高約二十多公尺的巨型漢白玉男性雕像。
此男性雕像束髮美髯,長袍飄逸,雙臂高舉,昂首望天,不但十分高大威武,渾身還散發着一股凜然霸氣。
他就是我們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開創者、奠基者:漢高祖劉邦。
公元前206年10月份鴻門宴後,西楚霸王項羽領兵西進,項籍入咸陽,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又分各路將軍為王,劉邦被分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41縣,國都為南鄭。
劉邦來到南鄭伊始,聽取謀士張良意見,火燒子午棧道,給項羽作出自己決不再進入關中與他爭奪天下的假象。於是項羽就打消了對他的提防和敵意。可哪知劉邦剛好可趁此機會,在南鄭這片土地上暗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擴充實力,伺機再次殺入關中,奪取天下。後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和項羽進行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終於打敗項羽,奪取勝利,於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於東都洛陽建立西漢王朝。
望着眼前成就了一番大業的高祖雕像,我仿佛聽見他在這片他開創了大漢近400年基業的土地上,激情滿懷地豪歌狂吟着他創作的那首既氣勢磅礴,又自豪得意,還憂思如焚的流傳千古的詩歌《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