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軍將帥的詩情畫意(范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湘軍將帥的詩情畫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湘軍將帥的詩情畫意》中國當代作家范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湘軍將帥的詩情畫意

人們都知道湘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湘軍將帥,有勇有謀,英武擔當。可惜,很少人知道,湘軍將帥們大都能吟詩賦詞,充滿詩情畫意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一個特殊稱呼。太平天國起義,清朝正規軍隊無法抵禦。這時,湖南的一些地方武裝應運而生,他們跨省作戰,喋血戰場,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他們主要來自湖南各地,故習慣上稱為「湘軍」。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湘軍的崛起,使晚清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據統計,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數不勝數。湘軍將領及其幕僚,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台的主角。

因為湘軍的重要人物曾國藩、左宗棠等介紹很多,大家比較了解,這裡只選擇江忠源、羅澤南、彭玉麟、楊岳斌、劉坤一、楊昌俊等幾個代表,對他們的文學藝術才華做一些簡單介紹,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江忠源是湘軍最早的將領,有「湘軍鼻祖」「湘軍第一將」之稱。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號岷樵,湖南新寧人。其人長身鶴立,手長至膝,生得氣宇軒昂。少年任俠好義,放蕩不羈,但很講信義。

道光十七年(1837),考取丁酉科拔貢,後中該科鄉舉。往北京參加會試時,經好友郭嵩燾介紹往見曾國藩。

初次見面,江忠源侃侃而談,慷慨激昂。言天下將大亂,聲振屋瓦,手指比劃中,衣袖把茶杯都掃到地上去了。但他談笑自如,毫無顧忌。酣笑移時,江忠源有事辭出,高聲朗朗,作揖後,便頭也不回地走了。曾國藩目送之,回頭對郭嵩燾等人說:「吾生平未見如此人。當立名天下,然終以節烈死。」(《清史稿·江忠源傳》)當時天下承平日久,在座聞之者都很驚疑。從此,曾江二人相交甚好,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寧黃卜峒青蓮教首領雷再浩聚眾起義。江忠源剛好在家,協助縣令,指揮團丁一戰就把雷再浩撲滅了。首開了湖南人秀才帶兵作戰的歷史。因功授知縣,揀發浙江秀水。

咸豐帝即位,曾國藩應詔保舉賢才,江忠源為其中五人之一,曾國藩在疏上說他「忠心耿耿,愛民如子」。江忠源被舉引見後,丁憂回籍。

不久,太平天國起義,進攻桂林。賽尚阿奉命督師征剿,奏調江忠源赴營差委。他募集新寧鄉兵五百人,叫做「楚勇」(也稱楚軍),開赴桂林,又開了湖南鄉勇出省作戰的先河。「湖南鄉勇出境討賊,自此始也。」(曾國藩《江忠烈公神道碑》)

「楚勇」在桂林連打勝仗,但賽尚阿不能採用他的謀略。他知道賽必敗,就告病回家了。

第二年,太平軍由永安潰圍,又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赴援,接連打勝仗,受副都統烏蘭泰器重,升為知府。後在全州蓑衣渡伏擊,以弱小的楚勇,將太平天國大部隊打得落荒而逃,南王馮雲山戰死。

自蓑衣渡之戰後,江忠源率部一路追擊太平軍,參加了長沙保衛戰,立下了大功。接着又指揮了南昌和廬州保衛戰。在幾次著名戰役中,江忠源和楚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本人也飛速提升,由道員、湖北按察使、幫辦江南軍務,升安徽提督、巡撫,1854年12月,在廬州保衛戰中殉難,年僅42歲。

撇開戰功的一面,江忠源其實是個讀書人,很有才氣的。

早年他在嶽麓書院攻讀時,有一次登臨長沙古城天心閣,寫下了《題天心閣聯》:

攜酒上層樓,想屈子招魂,賈生對策,縱談楚國多才;二千年往事猶存,秋雨正吟詩,遺興豈徒韓吏部;

憑欄添逸氣,望星沙夕照,湘水歸帆,好寫江城如畫;數萬里遊蹤幾遍,岳陽曾攬勝,關心還是范希文。

此聯寥寥數語,攜酒登高,憑欄遠眺,既表達作者對湖湘先賢的敬仰,也傳遞作者以楚才自負,抱負不凡。全聯洋洋灑灑,懷古論今,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得文采飛揚,才氣逼人,成為一代名聯。

當年他在京城候考時,正遇到同鄉、老師、同年相繼病逝,他權衡之下,毅然放棄了大考,護送師友的靈柩返回原籍。而且兩年多時間,他送走了三人。他的俠肝義膽,轟動了整個京城。

他在送同鄉鄒興愚的靈柩出京城時,寫下《發都門寄別滌生(曾國藩)庶子》:

向晚渡桑乾,月暗雲水黃;

平生四度過,今夕真淒涼。

我友已為鬼,我師復病床;

咫尺行不易,況此道路長。

蟋蟀號四野,悲風動陰房;

遙憐高堂上,今夜夢還鄉。

其詩有感於朋友為求取功名命殞京師,而自己從道光十七年到道光二十三年連續兩次參加會試,均不得第,心中特別抑鬱,空有一腔報國之情與經世之志,卻無法施展。感同身受,悲憤之情,躍然紙上。

江忠源並不以詩名,作詩多是偶然為之,但往往是情到極處,激情迸發。其早期詩歌,以抒情為主,即使朋友間的酬贈之作,都是抒寫其真情實感。從他的這些詩歌中,可以看出他的坦蕩胸懷,俠肝義膽和赤子之情。又如《沅州舟中》:

數載風塵苦,今茲返舊林。

那堪雙鬢影,又照五溪深。

水曲帆徐渡,山高日易沉。

灘聲已嗚咽,莫更聽猿吟。

五溪水深,映照雙鬢。曲水帆影,灘聲嗚咽。猿聲悽厲,意境蒼涼。作者寫景狀物,形象生動,借景抒情,性情所至,有一股蒼涼雄渾的浩然之氣。

羅澤南(1806—1856),字仲岳,號羅山。湖南湘鄉(今雙峰)人。幼年穎悟,10歲能作文,19歲補縣學生,咸豐元年(1851)由附生舉孝廉方正。

他少年時代就懷有大志,喜歡研讀理學著作。太平軍進犯湖南後,他從咸豐二年(1852)開始,以在籍生員的身份率領學生倡辦團練, 次年協助曾國藩編練湘軍,被稱為「湘軍之父」。自此率湘軍轉戰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因戰功卓著,歷遷任知縣、同知、道員加按察使銜。咸豐六年(1856),由江西回援湖北,戰死於武昌城外。

羅澤南是晚清著名的湘軍將領、理學家和文學家。他的詩是湖湘詩派的重要代表,其文是桐城派之嗣響湘鄉文派的典範之作,因之,稱他為文學家是當之無愧的。

羅澤南的詩大多清新雅致,氣度不凡。如詩作《家居》之一:

岣嶁南來第幾峰,半天削出玉芙蓉

山臨衡岳千巒合,水匯重湖萬派宗。

怪石向人蹲虎豹,長松盡日舞虬龍。

逍遙已是神仙境,不向桃源更問蹤。

該詩氣勢宏偉,境界開闊,筆鋒峭拔,而清新優雅。

羅澤南文章也很好,尤以山水遊記最為出色。如《游南嶽記》、《游龍山記》、《游洗筆池記》等,都是優秀的山水散文。它們大都寫景,清秀靈動,思致深遠,議論深刻,如《游南嶽記》云:

雲至,寺忽劃然而斷,峰顛挺現雲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島,絕無依傍。風動雲舞,山嶽俱搖,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風大作,殿上鐵瓦欲飛。曉起視之,雲盡為風散矣。乃攀危石凌絕頂,近矚荊襄,遠覽宇宙,一目萬里,洞然無蔽。吾因之而有感焉。凡人於天地之間,其始多蒙而未開,而其本之高峻,未嘗不時為之發露。不因其所明而求之,遂至茫然而莫辨。且卑而近者,其境易窺;高而遠者,其妙難見。天越蘊奧,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驟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其自足,亦將無以極宇宙之大觀,盡顯乎造物之奇……

彭玉麟(1916—1890),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湖南衡陽人。是「湘軍」水師的主要創始人,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官至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封爵一等輕車都尉。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曾六辭高官,與曾國藩、左宗棠等被稱為晚清 「中興名臣」。

彭玉麟自小愛好詩文,中年後戎馬倥傯,堅持吟詠,著有《彭剛直公詩集》8卷。他的詩,大多記錄征戰生活,體格雄渾,氣勢豪放。如《肅清洞庭湖》:

岳陽樓外草淒迷,戰艦橫飛耀彩霓。

犀甲雄吞雲夢北,鴉煙勁掃洞庭西。

重湖八百潛蛟蜃,孽根三千靖鮪鯢。

遙見君山一點青,湘妃廟冷杜鵑啼。

草色淒迷,戰艦橫飛,氣吞雲夢,煙掃洞庭,氣度非凡。

也有一些詩作,寫得清新淡雅,意境優美。如《江南舟次漫興》:

蘆花淺水一舟橫,兩岸垂楊月倍明。

恰好清涼山下過,鐘聲敲亂子規聲。

在湘軍將帥中,彭玉麟還喜繪畫,以畫梅名世。這是因為思念他的初戀梅姑的緣故。

梅姑本是彭玉麟外祖母的養女,比彭玉麟年長几歲,彭玉麟自幼稱她為「姑姑」。兩人年紀相當,青梅竹馬,暗生情愫,私許終身。但兩人始終沒有結合,表面上是八字不合,真正理由卻是家庭倫理中的輩分。後來,在外婆的主持下,梅姑嫁到別家姚氏,四年後死於難產。彭玉麟聞訊後身心俱裂,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並發誓要用餘生畫十萬梅花以紀念兩人之情。他每畫成一幅,必蓋一章曰「傷心人別有懷抱」、「一生知己是梅花」的印章。

彭玉麟說到做到,他畫了整整40年,才完成了以萬幅梅花紀念梅姑的承諾,喪妻後終生未娶。他畫的梅花,干如鐵,枝如鋼,花如淚。辭官隱居期間,一是在江西湖口水師昭忠祠旁邊建廳,遍栽梅花,號稱「梅花塢」,即今著名旅遊景區石鐘山的梅花塢;二是在家鄉衡陽築「退省庵」,在家裡吟詩作畫。可以說是一個重情重義,詩情畫意最濃郁之人。

與彭玉麟齊名的是湘軍水師的另一創始人楊岳斌。楊岳斌讀書不是很多,但其詩作很好,其書法也不錯,堪稱書法家。

楊岳斌(1822—1890),原名楊載福,字厚庵,同治元年(1862),因諱同治皇帝載淳之名,被慈禧賜名為岳斌。

他是乾州直隸廳(今吉首市)人。清末湘軍重要將領,累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陸師和水師提督、陝甘總督,為左宗棠的前任。

楊岳斌除了是一介赳赳武夫之外,他的另一面又是一個軍旅詩人,他的一些詩寫得很好,詠物遣懷,直抒胸臆,很有邊塞詩的壯美和蒼涼。

洞庭湖征戰勝利,他與彭玉麟月夜泛舟,也寫下一首《偕彭雪琴洞庭泛月》,與彭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良宵同泛浩無邊,八百平湖浪接天。

蘭槳劃開湘浦月,蒲帆衝破楚江煙。

枕戈南望心彌壯,擊楫中流志更堅。

迅掃妖氛清海宇,征袍拋卻好歸田。

皓月當空,洞庭湖波瀾壯闊,好友攜手,泛舟賞月,觸景生情,賦詩言志。戰友之情,報國之志,壯士之懷,躍然紙上,讓人有盪氣迴腸之感。

另一首《戰罷晚歸》:

歸詠夕陽天,磯邊泊戰船。

雲開千嶂月,風斂一江煙。

列陣朝擒賊,談兵夜扣舷。

誓將身許國,何止著鞭先。

這是楊岳斌最為後人稱道的一首五言律詩,壯懷激烈,鋪張大氣,風骨遒勁,頗有唐代邊塞詩的遺韻。

又如《歸峒河》:

青年提劍走西東,百戰餘生萬念空。

今日歸來何所有,半船明月半帆風。

這是在湘西流傳甚廣的一首七言絕句。前面寥寥兩句,將青年出征,百戰歸來的場面、心情形象生動地概括出來。接着,筆鋒一轉,今日歸來何所有?沒有衣錦還鄉,沒有鑼鼓相迎,只有清風來相伴,明月照人還。有關史料記載,楊岳斌和彭玉麟一樣,是個清官。這「半船明月半帆風」既是他空船返鄉的寫照,也是他人生的一種表白。

劉坤一(1830—1902),字峴莊,湖南新寧人。以諸生起家軍旅。咸豐五年受劉長佑之邀,率鄉團與太平軍作戰。後隨劉長佑參加湘軍,援戰江西,因作戰勇敢,屢立大功,被破格提升為直隸知州,成為湘軍中的一員驍將。此後曾轉戰於湖南、廣西等地,歷任臨江知府,廣西按察使、廣西布政使、江西巡撫。

他在江西巡撫任上,主持修復了滕王閣,並寫下《題滕王閣聯》:

興廢總關情,看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幸此地湖山無恙;

古今才一瞬,問江上才人,閣中帝子,比當年風景何如?

此聯對仗工整,含義豐富,用典貼切,氣勢雄偉,是眾多滕王閣楹聯中的傑作。

在江西任上,他關注民生,熱心公益,修建了育嬰堂,並親自為育嬰堂題寫對聯:

莫問誰氏兒,眼前皆吾赤子;

好作他人母,頭上便是青天。

教育育嬰堂的員工,要把這些孩子當自己的孩子,做好他們的母親,才對得起頭上的青天

劉坤一後來升任兩廣總督,三度出任兩江總督。

在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一個很有名的匾額,就出自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之手。據說劉坤一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作。

這個牌匾的內容的「風流宛在」,其中「流」少了上面一點,「在」多了下面一點。因其「錯字」而聞名。

原來,宋朝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風情萬種、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風流韻事。

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該匾極富哲理,遂成一塊名匾。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人們對這首詩耳熟能詳,但對這詩的作者卻不甚了解。

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楊昌浚寫的一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詩。

楊昌浚(1825—1897),字石泉,號鏡涵,別號壺天老人,湘鄉(今婁底市婁星區)人。他自幼聰慧,身材魁梧,臂力過人,二十歲跟隨道員羅澤南讀書,二十五歲補縣附學生。 太平軍興起之後,他追隨左宗棠、曾國藩等創辦湘軍團練,授予訓導、教授等職位。咸豐十年(1860),左宗棠幫辦兩江軍務時,招攬他復出,任知縣加同知、衢州知府、浙江儲運道、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撫。後因楊乃武與小白菜錯案被革職。

光緒四年(1878),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楊昌浚在幫辦軍務中再次崛起。先後擔任甘肅布政使、署理陝甘總督、漕運總督、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兵部尚書等職,官至太子太保。

他在任甘肅巡撫時,在甘肅至新疆路上,看到左宗棠栽種的楊柳,連綿不斷,綠柳成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左宗棠當年出征新疆,帶着5萬湖湘子弟,鎮壓叛亂,抵禦外侮,故而「湖湘子弟滿天山」,體現了磅礴的氣勢和豪邁的激情。左公沿途栽下楊柳三千里,將春風引度到了玉門關外的廣大邊疆,收復了失地,穩定了邊疆,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全詩盛讚了左公的壯舉,表達了由衷的敬仰之情。

這些湘軍將帥,之所以胸懷詩情畫意,文采斐然,主要有幾個因素。

一方面,他們多是讀書人出身,屬於秀才帶兵,本身就飽讀詩書。他們中,大多是秀才、舉人,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文采。只是後來連年征戰,被戰功掩蓋了文才罷了。

另一方面,因為湘軍將帥群體中,都是文化人,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激勵他們在不斷戰鬥中,刻苦學習,共同提高,各方面都得到提升。

同時,他們投身戰場,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和人生的歷練,有了豐富而獨特的生活經歷,容易點燃他們的激情。

所以,他們在不斷征戰的同時,也把他們的詩情畫意發揮得淋漓盡致,留下許多優秀的作品。[1]

作者簡介

范誠,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