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千層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溪口千層餅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的一種傳統食品,始創於清光緒八年(1883年),其特點為在長寬5厘米,厚1.5厘米的餅中存在27個隔層,加之苔粉、芝麻等原料,口味鬆脆,甜中帶咸[1]。溪口千層餅曾因蔣中正喜愛而被稱為「天下第一餅」,同時和水蜜桃、芋艿頭並稱為奉化三寶。
由來
自明代起,浙東地區即開始生產咸光餅。清代同治年間,王毛龍、王化龍兩兄弟在溪口玉泰鹽鋪旁開店出售咸光餅,生意清淡。光緒四年(1878年),兩兄弟在制餅時加入苔粉,使餅帶有鹹味,因而受到歡迎,四年後「王永順」品牌創立。光緒九年(1889年),王毛龍在購買制餅用的菜油時,商家錯誤提供了麻油,兩兄弟將錯就錯,製成的餅口味更為爽口。此後經過不斷改良,形成現在的制餅工序。相傳溪口人蔣中正掌權後,十分喜愛家鄉的千層餅,曾讓人專門製作,並作為南京總統府的禮物贈予賓客,因而溪口千層餅名聲日隆,竟有「天下第一餅」之稱。
20世紀50年代,由於公私合營,包括「王永順」在內的千層餅店歇業,溪口糧食管理所、溪口供銷社等國營機構下設的千層餅廠繼續生產千層餅。改革開放後,個體經營的千層餅店逐漸恢復,王氏兄弟後代也重新設立「王永順」店鋪。1985年,奉化縣出台千層餅製作標準,千層餅質量得以提高。2008年,溪口鎮內共有30餘家千層餅產銷企業和商鋪,產量600噸,銷售收入1500萬元人民幣。
製作技藝
溪口千層餅共有27層,正宗的千層餅兩層之間不能粘連,否則會影響口感。當下的千層餅製作共需18道工序,可以分為五大步驟。首先是蒸粉,將麵粉蒸熟,此後放入白籃打散。第二步是制餡,主要的原料包括麵粉、油、苔粉、白糖和蘇打,混合後搓揉成團。第三步是和皮,將熟麵粉混以白糖和蘇打,此後分成小團。第四步是擀餅,將餡包裹在皮內,擀製成長方形,此後折為三折,再次擀平後摺疊,形成27層。最後一步是烘焙,在餅上撒上芝麻,刷水,在陶缸中使用木炭烤制三小時即出爐。
保護與傳承
為保證溪口千層餅品質,2003年,多家千層餅生產企業聯合成立溪口千層餅協會,並於次年提交地理標誌保護申請並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確認合格。2008年4月,溪口千層餅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原有技藝的基礎之上,商家還開發出芋頭餅、螺旋藻味千層餅等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