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溪州大橋 (濁水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溪州大橋

圖片來自文化部

溪州大橋,又稱新西螺大橋,為跨越濁水溪、連接雲林縣西螺鎮彰化縣溪州鄉橋樑台1線的一部份,位於西螺大橋上游2公里處[1],為連接彰化與雲林間之重要橋梁[2]。橋梁新建工程於1990年12月開工,1994年2月完工[2]。通車之後,原本經西螺大橋台1線便改經由溪州大橋,而西螺大橋則變成縣道145號的一部分,由省道降為縣道,交通功能逐漸被取代,只通行小型車輛、機車與自行車等[3]

觀光景點

西螺大橋,橋身長1939.03公尺,橋面寬7.32公尺,橫跨濁水溪流域,兩岸分屬雲林縣西螺鎮及彰化縣溪州鄉,1952年完工之際,是遠東第一大橋,橋上曾併設五分車糖鐵。 大橋命名之初,兩岸曾有爭執。2000年彰雲兩縣首度合作,封橋辦文化季。2010年溪州鄉公所再度與雲林縣合作舉辦「溪螺文化季」——「看見溪州」系列活動。2011年延續為「濁水溪文化」[4]

名稱

新西螺大橋在政府徵收土地、發放補償費時均以「新西螺大橋」名稱函之,而完工時之新橋則命名為「溪州大橋」[5]。因此完工後的溪州大橋命名曾產生爭議,南岸西螺居民認為,這座新橋應叫「新西螺大橋」,而北岸溪州的民眾則堅持該用「溪州大橋」為名[1]

西螺大橋曾為遠東第一大橋,全長1939公尺,橋面寬約7.3公尺,在過去是溝通彰化縣及雲林縣的重要橋樑,不過,現在它的交通功能已被溪州大橋取代。

西螺大橋在民國26年發包,因中日戰爭、珍珠港事變使工程暫停,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因美國援助協防的軍事需求,於民國41年繼續興建,民國42年完工通車,有「遠東第一長虹」的稱號,其夕陽美景被稱為「虹橋夕照」,如今因年久承重有限,面臨功成身退,已蛻變為景觀橋,不過它的魅力仍然讓地方文化增色不少,是重要的文化象徵。

名氣不如西螺大橋的溪州大橋,建在西螺大橋上游兩公里處,是一座長3030公尺、寬26公尺的4線道大橋,自民國81年通車以來,一直沒有舉行通車典禮,之所以發生這種奇特的現象,主因是彰化縣溪州鄉民眾與雲林縣西螺鎮民互不相讓,西螺鎮民認為這座橋應叫「新西螺大橋」,而溪州鄉的民眾則堅持用「溪州大橋」為名。[6]

受損

自1981年(民國70年)淡水河禁採砂石之後,砂石料部分移由台灣中南部地區供應,加上重大建設興建,砂石需求殷切,而濁水溪中、下游砂石品質優良且交通便利,致使砂石開採日復嚴重,河川砂石長期超限開採再加上歷次颱風、豪雨沖刷影響,使濁水溪河床全面嚴重下降,導致包括溪州大橋在內各跨越濁水溪之河川橋梁橋基均嚴重裸露[7]1992年寶莉颱風造成橋墩及河床 P39~P48 基樁裸露達 2~5 公尺[7];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橋墩及河床 P7~P8 基樁裸露最深達 7 公尺[7];2001年桃芝颱風來襲,挾帶豐沛雨量,造成濁水溪溪水暴漲,溪州大橋受到嚴重沖刷,造成橋基嚴重裸露,基樁承載力大幅下降[2],橋墩及河床 P7~P8 基樁裸露最深達 12.5 公尺[7]

結構

溪州大橋採連續鋼床鈑箱型梁橋施作,橋長3,030公尺,為二座獨立並列之預力I型梁橋,總寬26公尺,主孔跨徑35公尺。橋樑上部結構為5支預力混凝土I型梁,下部結構則為單柱式混凝土墩柱[2]


參考文獻

  1. 1.0 1.1 西螺大橋的命名. 台灣學校網. [201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Chinese (Taiwan)). 
  2. 2.0 2.1 2.2 2.3 換底工法於沖刷水害橋梁之應用 (PDF). 台灣世曦股份有限公司.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3) (Chinese (Taiwan)). 
  3. 中央社. 西螺大橋通車.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15-08-29] (Chinese (Taiwan)). 
  4. 西螺大橋 溪州大橋,溪州鄉公所
  5. 新西螺大橋何以在微收土地,發放補費時均以新西螺大橋名稱函之,而現又將完工之新橋命名為溪州大橋,此舉令西螺鎮民有被漠視之感受,建議仍以新西螺大橋命名。. 臺中縣: 臺灣省議會公報 第七十二卷 第六期. 1998-12-21: 545. 
  6. 西螺大橋、溪州大橋,自由時報,2008/10/02
  7. 7.0 7.1 7.2 7.3 吳瑞龍 詹永振 汪令堯. 台 1 線溪州大橋橋基保固工程施工報告 (PDF). 交通部公路總局. 2010年5月 [2015-09-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5-01)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