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溪州銅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溪州銅柱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年),柱面上刻有楚王馬希范與土司彭仕愁停戰盟誓的條約[1],是研究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渝湘鄂黔毗鄰地區少數民族土司制度逐步形成的里程碑」。

歷史

唐末至五代時期,湖南地區屬於楚王馬殷父子的割據範圍,馬殷之子馬希范在這裡施暴政重賦;而溪州剌史彭仕愁在溪、獎、錦等州少數民族具有較高的威信,率眾起兵反抗馬楚。

溪州之戰中,兩敗俱傷,雙方言和,並在將盟約鐫刻在鋼柱上,立於溪州古城(約今湖南省古丈縣會溪坪野雞坨),規定各自所轄的地域,互不進犯。

銅柱曾在宋代多次移動。到現代,1968年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修建鳳灘水電站時,銅柱由永順縣太坪鄉酉水河畔的會溪坪遷至王村鎮東側的花果山上,並建有保護亭。現存於王村鎮溪州民俗風光館。

描述

銅柱「八棱稍圓,中空,相傳內實鉅古錢」,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為中空八面體,柱上刻有「復溪州鋼柱記」,鐫有2118字銘誓。宋代多次移動,有宋人羼刻490餘字。

文物遺存

溪州銅柱柱身刻着「復溪州銅柱記」2600餘字的銘文[2]。「記文」、「誓詞」及標題銜名共二十五行,每行五十六字,全部為楷書

溪州銅柱銘文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馬楚天策府學士李弘皋撰寫的《復溪州銅柱記》,由散文體的「記」和七言韻文體的「頌」組成,其後有監造官的題名;第二部分是溪州與馬楚政權盟誓的誓狀,包括誓詞和一份19人的立誓者題名。在這兩部分之後,還有兩行較小字體的建造題記,記錄銅柱樹立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其高度、重量和形制,應是銅柱樹立之時刻上的。

除此之外,在這些銘文因平闕或分段留下的空白處,還刻有一些人的結銜題名,字體與前面兩段明顯不同,為北宋時期加刻,與銅柱原有的銘文毫無關係。

視頻

溪州銅柱 相關視頻

在芙蓉鎮的老街上,有一座溪州銅柱紀念館!

參考文獻

  1. 溪州銅柱——湘西土家族的神物,紅網, 2015-8-17
  2. 溪州銅柱是怎樣造成的,中國社會科學網 , 201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