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漠南雙城(秦道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漠南雙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漠南雙城》中國當代作家秦道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漠南雙城

這裡是長城第一台,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制高點,兩個文明的交替碰撞, 使這裡成為千年矛盾和戰爭的大舞台

從統萬城到平城,沿長城的時代雙城是那個時代的巔峰,也是中國歷史中的一段華彩

火車從太原到榆林只有五個小時,過黃河是吳堡、綏德、米脂,很快到榆林,過去難走的歷史被跨越,新的交通、通信和地理環境拉近所有人的距離,改變了人們的時空感。如今煤炭、鐵路、高速連通一切。歷史還在,但被放到一個一個孤島上,散落在一些角落裡,早已分割凌亂,執意去這些地方的人,都是一些懷舊、孤寂的人了,只能滿足一些過去還在的心理

周圍着的是現實,而我就是一個懷舊者和獵奇者,看歷史的片段和遺存

34年前,一身鮮艷的黃軍裝,我走在延安向北的路上,我走到了神木、佳縣,卻沒有走到榆林,是一個莫大的遺憾。那時候從黃河西邊關中一路向上,過銅川金鎖關,黃陵、延安,已入荒涼之地,但終於沒有見到毛烏素沙漠。除了一條沒有竣工的西延鐵路,整個陝北沒有鐵路,這裡是一個死角和邊塞。我和戰友在黃土地走了一天,傍黑才找到一條大路。所謂大路就是一馬車寬的土路,看遇到一個吉普車,才把我們帶出高原。那時候不管什麼車,只要你招手,它就會停下來捎個腳;遇到個陌生人會圍上來問你半天: 阿達來?去阿達?

34年後,我終於走到榆林,即使用現代的眼光看她,500多年前的明城池和明長城,其堅固險峻仍足以讓人震撼,規模建制超出想象。它是唯一由皇帝欽定高度超過北京的城牆,城門進去是瓮城,瓮門小,開在一側,城門大,能看到巨大門槓洞,城門外側是城隍廟,對面是無量道觀。其實這樣的塞外早已不是,這裡的關卡早已不重要,在金錢經濟的洪流中掩埋殆盡,既沒有引領區域經濟,也沒有站立潮頭,只有冷落和欠缺保護的遺憾!無量壽佛早已興盛過它。看榆林的另一面除了地名、方言這些僅有的符號,飲食一致,穿着一致,行政管理一致,尤其街道景觀似曾相識,假使感嘆「將軍白髮征夫淚」的范仲淹活到今天,也會覺得榆林城逍遙自在。這種便捷和通用,符合我們的現代生活,增加了舒適卻毀滅了獨特性。我們在毀滅歷史,也在創造新的時代。

去看長城。一道緩緩的斜坡上去,是榆林鎮北台,登上四層台頂,四面一片平緩,猶如鴻溝的榆溪峽為自北至東屏障,這裡是長城第一台,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制高點,兩個文明的交替碰撞,使這裡成為千年矛盾和戰爭的大舞台。就像現在海洋文明和根深蒂固的內陸文明的碰撞,我們在海上填島,築起一道海上長城。

去鎮北台體會她的關隘和風采,你必須去紅石峽,因河拱衛,鎮北台才一如岩刻「大漠雄關」,兩岸的摩崖石窟、石刻既是藝術匯聚也是祈福安寧的戍邊印記。詩記「屯兵紅石峽,斬將黑山城」,而今天紅石峽最難忘是榆溪河轟隆隆的水流:「兩岩屹倚青天險,一水中分赤石開;山色空濛留宿霧,河聲涌噴逐奔雷」。有詩為證,看來我們和古人共享的唯有這水聲了。

在大漠的南面,一直是多民族雜居棲息,直到近代仍以「塞外四省」相稱:熱河、察哈爾、綏遠和寧夏。這裡東到渤海,中間河北直至榆林、寧夏,地理氣候相似,語言習俗相近,相比中原農耕,他們遊牧,中原穩定,他們動盪、混亂,他們羨慕中原富足,雖然也有互市貿易,有朝貢稱臣,互通胭親,但更多的是搶掠,漢民族只能拒之門外,於是有了長城。直到有一天他們先進的弓箭駿馬,各個部族統一意志,跨過長城,於是有了相互傾軋的國家。

中國歷史我們樂於書寫漢唐,也能記憶滿清,因為那是盛世,也是天下大勢的「合」,而站在統萬城則必須面對三國魏晉後700多年的「分」,面對生靈塗炭的民族悲劇,面對「五胡十六國」我方走罷他登場的尷尬,匈奴、鮮卑、羯胡、氐和羌,從蔥嶺以南到黃河兩岸,連年征戰,群雄逐鹿,直殺得中原、關中白骨遍野、人煙絕跡。

這些文明的邊緣,只有簡單的歷史,甚至沒有文字只有口頭傳說,也少有他們的都城,但是在中華民族的近代史中,他們建朝立代,農耕文明被打敗,綿延到十九世紀,這些民族內部逐漸被漢化,外部被從海上來的外強徹底洗劫,走入歷史。

榆林的古城、雄關雖然充滿歷史積澱,也仿佛只是這片土地上演歷史的謝幕曲,能稱得上都城,享譽真正輝煌的則是它西面的統萬城。1600年前有一支重要力量就是鐵弗胡人赫連勃勃,他是這個北方匈奴唯一有歷史記載的都城統萬城的建造者和統治者。雖為胡人,赫連卻自認傳承華夏,曰:鑿龍門面辟伊闞,疏三江而決九河,於是揖讓受終,光啟有夏,所以立國為夏。郝連勃勃公元407年稱王,興十萬之眾413年建設而成,依東而西,分外廓城、東城、西城。周長4900餘米,南曰:朝宋,東曰:招魏,北名:平朔,西謂:服涼。統萬城的險峻亦如鎮北台。東南無定河,西北衛城、長城拱護,進可坐實關中,退可遊走大漠。

史載郝連勃勃殘暴奢殺,狂妄自慢,關中人民受害極深。赫連勃勃死後統萬城被北魏攻破。但直至隋唐歷時近600年仍在,自是繁華,至宋純元五年,所剩邊民才遣散至綏、銀二州。

「五胡亂華」無月不戰,日日相攻,赫連勃勃的宿敵是希望一統漠南的拓跋氏。鮮卑族拓跋氏位在於漠北的邊塞崛起,於公元398年遷至平城(今大同),至統萬城滅夏,前後歷時41年,完成中國北方統一。拓跋氏也自稱是黃帝後裔,延續曹魏國祚,改國號「魏」,與東晉相對,歷史上稱為北魏,一般認為共歷20帝148年。自此中原北方進入穩定期,才有隋至唐宋鼎盛輝煌,但交織融合沒有終止。

統萬城之戰成為古代冷兵器時代代有典籍記載的經典戰例,也是關乎兩國興衰的軍事較量。夏軍在統萬城設有三道防線,一道是河水護衛,然後有外廓和內城,北魏數攻不下,最後使巧計,引誘夏軍出城,以騎兵攻入,至此,夏國滅亡。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生活清廉,據傳攻入統萬城見夏國皇宮富麗堂皇,大怒曰:「豎子之國,如此奢華,怎能不滅亡?」

即使現在去統萬城,那裡也還是沙漠,是陝西和內蒙的交界。沙堆上長滿笈芨草、沙柳,還有一些小花。但夏都統萬城和魏都平城卻是這段史實的烙印,成為這片土地珠聯璧合的雙城。統萬城被沙漠掩沒了,只有炒過的白堊土合着米漿壘起的城郭讓人回憶,雲不動,風清淡,少有人去哪裡,也少有人說清楚那一段歷史。那種龍飛漠南,鳳峙朔北的豪情呢?那種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右重塞的險峻早已蕩然無存,「崇台宵峙,秀厥雲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已隨煙消雲散盡。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三大黑暗時期之一,我們不能否認,但也要看到這又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融合期,在血雨腥風洗禮中誕生了新的思想、體制和文化,延續、包容、升華傳祚,中華民族得以浴火重生。漠南塞北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受到儒家文化和中原文明影響,易漢服、易漢姓,也帶來了佛教文化,五涼、四燕十六國,無不以儒學為正,形成大局動盪局部穩定格局。從此中華多民族大一統但精神一致的民族特性穩定傳承,直至元明清朝。即使是元朝國號,也是忽必烈取自《易經》「大哉乾元」。

拓拔氏除易漢服、易漢姓,更易漢制,擺脫舊有氏族奴隸制,把都城從內蒙中部搬遷至平城、晉城、洛陽,除了一步步控制中原,中興開放的北魏更是為了蛻變,除了軍事才能、治國方略,還有文化高度,我們現在看到的雲岡石窟、應縣木塔、五台山建築群、渾源懸空寺,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相對穩定、中興的蹤影。應孕而生的魏碑體、石窟雕刻和興盛的佛教,無不代表那個時代輝煌。一時「靈台山立,碧水池園,雙闕萬仞,九衢四達。從統萬城到平城,沿長城時代雙城是那個時代的巔峰,也是中國曆史中的一段華彩。由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引入漢人士族,整頓稅制吏治,形成儒道佛兼容的燦爛文化和封建制度。設身處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物才逐漸鮮活起來。歷史不僅僅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更說明順勢者昌,逆時勢者亡,並不是你殺戮多寡。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遊走於塞北、出沒於長城的部落中興的秘密。

從朔州出來那半天烏雲就一直相隨,看到那麼遠,又那麼凝固立體。那天出榆林到靖邊也是,烏雲直如海市蜃樓中的山嶺。這回到雲崗石窟終於下起雨來。雨中游雲崗,仔細看山形石質與榆林紅石峽略有差異,看北魏五位皇帝造像和許多富有生活氣息的石刻,既能感覺佛界極樂,看佛教剛剛傳入中國初始的樣子,又覺得原本是石刻記事,只是與佛有關。

如今,這些民族早已消失,他們的後代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穿着和我們一樣了,他們的飲食和我們一樣,他們的長相和我們似曾相識。在這種超級一統體制下,我們的價值觀也如出一轍,所以我們在一起對話,我們在一起生活,共同繁育一代比一代更健壯的後代。還有什麼比這樣更圓滿的結局呢?還有什麼比這樣更美好的未來呢?[1]

作者簡介

秦道雍,曾用筆名娜邊,現居住焦作,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