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潭山鎮位於江西省宜豐縣境北部,地處東經114′—115′、北緯28′—29′之間。東南與天寶鄉相連,西同雙峰鄉、黃崗鄉毗鄰,北和銅鼓、修水、奉新三縣接壤。鎮境東起高梘之增背嶺,西至石花尖山峰,南起佛子嶺,北達九龍尖,東西寬約20公里,南北長約21公里,全鎮鎮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355人(2017年)。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潭山村,距縣城20公里。2019年10月,潭山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中文名: 潭山鎮
外文名: Tansh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東經114′-115′、北緯28′-29′
面 積: 158.5 km²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4355人(2017年)
方 言:贛語
美 食: 香菇松肉、腐蝦
目錄
歷史沿革
潭山街之南有一座小山,早先伏溪水從山下經過,匯成一個深潭,山在潭岸上,故名潭山。宋朝以前,這裡本是一片蘆茅洲,並無村落,人們散居在東北茜槽一帶山莊裡。南宋時,岳飛率部抗金,轉戰此間,茜槽一帶村莊被金兵破壞。後來有一族劉姓居民,遷移到這裡,從此潭山就有了一個小小的市鎮,叫奧米市(在今陳家祠堂前面)。清末民初之時,市鎮漸移,市鎮名稱也因而轉名潭山。從宋建新昌縣始,潭山歷史上都管轄天寶鄉,1930年2月,全縣劃為7個區,潭山各地屬第二區。1932年3月,實行保甲制度,潭山分設第三、第四保聯。1939年2月,廢保聯設鄉鎮,潭山境內設立龍崗鄉和潭山鎮,隸屬第四區。1941年1月潭山鎮改名潭山鄉,管轄範圍照原。1946年7月,潭山、龍崗2鄉合併,稱為慶凱鄉,下設10保100甲,其轄管範圍與今鎮轄範圍相同。1949年8月,建立潭山區人民政府,轄管今之潭山鎮和天寶鄉。1956年撤區並鄉,境內建立潭山鄉和石橋鄉。中間幾經變動,至1983年12月復稱潭山鄉,1985年6月改名潭山鎮。
行政區劃
2005年底,全鎮下轄潭山村、店上村、伏溪村、龍崗村、坪上村、上山田村、茜槽村、石橋村、漢塘村、找橋村、逍遙村、院前村、中興村13個行政村,羊源林場(羊源村)、碓下綜合開發公司(碓下村)2個村級單位,1個居委會,1個潭農公司,村民小組132個,自然村283個。府機關內設機構五個:黨政辦公室、財經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鎮直站所八個:計生服務所、農業服務站、水務站、村鎮文化建設管理站、稅務稽查隊、林辦、林業稽查隊、巡防隊;鎮政府共有機關工作人員32人。
自然地理
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鎮江西省文明鎮——【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潭山鎮】全鎮地處山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點西庵山,海拔1432米;最低點伏溪村村部,海拔100米。境內河道縱橫交錯,主要有逍遙河、山田河、石橋河和伏溪河,河水由西北流向東南,匯入耶溪河。
資源經濟
資源豐富
潭山鎮森林茂密,資源豐富,水川縱橫,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是個「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江南山區鎮。全鎮有耕地面積18961畝,其中水田18389畝,旱地670畝,主要經濟作物為水稻、毛竹、杉樹、茶、藥材、油菜等。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杉竹並茂,雜樹間生,全鎮有森林面積18.2萬畝,有林面積17.6萬畝,其中用材林3.25萬畝,毛竹林12.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3%,木材蓄積量達32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為1250萬根,主要分布在找橋、漢塘、石橋、茜槽、院前、逍遙、上山田、坪上等10個村。同時,茶葉、筍乾、木耳、香菇為境內特產。另外,潭山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品有鉀長石、石英石、綠桂、白雲母、瓷土、釉土,同時還有泥炭礦、花崗岩石礦、粘土礦、溫泉礦等礦種;已建成毛家、逍遙、院前、石橋、漢塘、找橋等30座電站,裝機容量達7100千瓦;全鎮主要水利工程有官陂、樟陂、楊家陂、龍潭陂、碓陂、烏江陂、黃家陂等,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全鎮有縣轄公路5條,全長34公里,鎮級公路3條,全長19.5公里,全鎮村村通公路,交通方便。境內人文資源豐富,潭山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公元9世紀初建成的逍遙村太子塔,康熙四十四年建成的恆學常禪師塔;有找橋村南宋時期的古城塔、明代時期的古瓷窯、明清時期的古明寺;有龍崗村明崇禎十年建成的文武世芳坊,清道光四年建成的龍崗登雲塔,明末清初民居弟及門景;有院前村清康熙二十三年的德微禪師塔等等。潭山鎮人傑地靈,歷史上也曾孕育了明崇禎兵部右侍郎鄒濰璉,陶瓷學家鄒如圭,少年英雄楊淵和等一大批傑出人物;當代則著名學者劉乾才,骨科學專家劉志銳等人。
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潭山人民不斷開拓進取,解放思想,使這個昔日貧窮落後的山區小鎮,一躍成為贛西北綜合經濟實力重鎮。2005年,完成GDP1.6億元,比上年增長8%;財政收入450萬元,比上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比上年增長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00萬元,比上年增長45%。全鎮現有各類企業100多家,其中有宇安竹膠板公司、星安竹膠板公司、豐發竹膠板公司、登雲竹膠板公司、保鉅公司、精藝公司、巨龍化工公司、潭山瓷廠、福豐公司等一批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的骨幹企業,湧現出了「登雲塔沁春雪峰茶」、「宇安竹膠板」、「保鉅竹工藝」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茶葉、日用瓷、出口創匯產品、小水電」五大產業格局。到2007年底,潭山鎮已經形成以木竹加工產業為主導,日用陶瓷、食品行業等其它行業為輔助的外向經濟發展格局,鎮黨委、政府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以鎮內木竹加工企業,宇安竹股板公司、星安竹膠板公司、豐發竹膠板公司,登雲竹膠板和福豐木竹公司為龍頭,帶動全鎮共400多家小型竹木半成品加工家庭式企業,形成全鎮竹木加工經濟板塊。2007年全鎮招商引資工作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及上級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始終把招商引資放在總攬全鎮經濟發展全局目標的位置,取得較為突出的成績,全鎮全年引進項目7個,其中入園項目3個,簽約合同資金7200萬元,完成引進外資65萬美元,其中,竹木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引進了天宵出口竹筷廠及三中科教板業公司,共投入資金1400多萬元,進一步增強了該鎮發展木竹經濟板塊的實力。2008年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引進了投資4.6億元的歐爾瑪陶瓷公司和投資2800萬元的盛元化工公司落戶工業園;引進投資600萬元的金馬紙塑廠在我鎮伏溪村落戶;精能公司投入1100萬元新上了一條生產線。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8家,工業企業的不斷增加和壯大,為我鎮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全年共完成財政收入1051萬元,同比增長58%。——「三農」工作態勢喜人。全鎮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四村五個示範點的「三清」、「六改」、「三配套」工作已全面完成,特別是伏溪村被確立為2009年省級小康建設示範村,碓下村被評為全縣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農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總投入1064萬元的店上、龍崗、中興三村的6500多畝省級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已通過了省級評定。投資150萬元的店上村、伏溪村農業水利改造項目工程已經完工。以上項目的實施將為我鎮實現農業產業化、機械化創造有利條件。茜槽筍竹兩用林、店上沁春雪峰茶、野生採集(包括野獼猴桃、小山竹筍、南酸棗、野葛等)3個有機食品項目通過了北京愛科賽爾論證中心的有機認證。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一卡通共發放各類補貼資金176萬元;新增糧食種植面積3143畝,總產達12078噸,再創新高。——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圍繞「和諧平安潭山」建設,積極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暢通信訪渠道,積極化解各類矛盾。全年無重大刑事案件,未發生有影響的群體性事件,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全鎮絕大多數群眾都參加了醫療保險。關心、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全鎮有223人納入城鎮低保,592人納入農村低保。全年共走訪慰問困難戶千餘人次,發放慰問金40多萬元。積極開展農民富餘勞動力及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培訓,積極增加就業崗位。——社會事業成效明顯。一是有力的推進了公路建設。年內新修村組公路13公里;潭山到院前公路硬化改造工程初步啟動;龍崗到青山口6.4公里公路硬化改造項目已獲得立項。二是繼續加強集鎮建設。總投入200多萬元對集鎮街道進行了瀝青罩面改造,集鎮面貌煥然一新。投入15萬元重建了農貿市場鋼架大棚。投資30多萬元的汽車站基本完工。三是清潔工程層層推進。投入40多萬元新建集鎮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垃圾清運車,鎮村環境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四是強化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50多萬元新建了中心小學教學樓。村級醫療服務網絡日趨完善,新建了8個村級衛生所。投入40萬元改造了鎮計生服務樓。低生育水平更加穩定,新生人口素質進一步提高。同時,武裝、移民、老齡、青年團員、婦女兒童等工作都得到加強。
旅遊生態
[潭山鑫龍文化中心廣場](也叫潭鑫廣場或街心花園):位於潭山鎮中心地帶,是全縣第一個集生態、休閒、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噴泉廣場。為滿足潭山、鑫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潭山政府、鑫龍集團決定投資興建這個文化中心廣場,共同興建集生態、休閒、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潭鑫文化中心廣場,總投資為60萬元,占地面積為3000平方米,該廣場的建成為潭山這個古老的山區鎮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潭山的形象標誌。
[登雲塔]:坐落在龍崗村楊家塅側,清道光四年(1824)建。5層8面樓閣式空心磚塔,底層內空直徑3.2米,單壁厚1.43米,塔高33米。塔剎為磚質,呈寶瓶形。塔額書「大清道光四年歲次甲申春月吉旦,登雲塔,龍崗鄒氏興建」。塔內一樓,梯被毀。
[金錢山文化遺址]:1986年6月,在潭山公社路邊大隊路邊生產隊出土了商周時代民用炊餐具殘片,採集的標本有:陶鬲、鼎等陶器殘片。屬商周遺存,距今約坐落在店上村皂田村民小組麒麟山上,建於明崇禎九年(1636),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墓碑上刻有「欽賜天下第一清忠賜進士巡撫福建起升部左侍郎鄒匪石之墓」,石柱上刻楹聯「片石千秋古,高山萬載春」。墓前原有石人、石馬,因初建時經費不足,山高坡陡未置墓前,現已毀,1990年被盜未遂,因一整塊大石板堅固極難撬開。翌年潭山鎮人民政府派人用水泥沙漿加固,維修復元,現完好。
[梅福墓]:在潭山鎮路邊村袁家(原名梅家)。明代鄒維璉《達觀樓集》云:「梅子真墓,在逍遙梅村道院。墓門虛敞,中多藻繪。」墓在村後鳳凰山上。梅子真,即梅福,壽春人,曾為南昌尉。西漢元始年間,王莽篡漢,梅福便棄妻子隱居宜豐山中。
[德微昱禪師塔]:坐落在院前村資福寺左側山上,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塔文曰:「中興資福德微昱禪師之塔」。德微昱即道昱禪師,明未清初主持洞山、資福寺的重建,逝後葬於此。
[雲峰山寺]:坐落在逍遙村境內,為唐慧忠國師與僖禪師(太子李僖)卓錫之所也。寺在絕頂,境甚空闊,上有東西二寮,宋元間廢。其地溫冰迥異下方,三月雪大如毬,凍寒可植蔬種。山上有自鳴鐘,夜半疾徐如節。每天氣晴朗,白雲英英,從洞口而上,倏忽瀰漫,盈入襟裙。兩水夾流,下懸岩千丈,噴沫如雪,為境內一勝地。明崇禎間有僧結廬其上,時相國金之俊備兵南瑞,為題曰:「面壁孤峰」。吳甘來題曰:「雲峰一壁」。
[西平院水口橋]:位於潭山鎮上山田村西南入山水口,此地原有「西平禪院」,今廢。為單孔石橋,橫跨西溪。元大德四年(1300)建。橋長8.5米,寬2.74米,高3.4米,跨4.46米,拱矢比為二比一。橋拱花崗石砌就,結構為縱向分節單券並列磚券,橫向12條縫線並行,縱向石縫線呈弓形,拱頂部中央用榫卵石條搭連,全拱13層石塊,單數層6塊,雙數層7塊。橋石上分別題刻「西平院東堂徐紹基命匠修此石橋……便益往來……萬世常存大德四年十月時記」,並有建橋共費「工食抄四百伍拾貫正」字樣。另有「奠座位住持僧石匠作師山田劉明,副作奧尾李泉,作分寧李福」「道光 年 修」字樣。
[文武世芳坊]:坐落在龍崗村。為磚石混合結構牌坊,面闊7間,門一、壁六,門楞高大,門楣上石額刻「文武世芳」四字,兩旁書刻聯語「文以五經壽世,武惟一劍流芳」。明末鄒姓村民為表彰明代文學家、兵部侍郎、抗荷名將鄒維璉及鄒氏歷代名人的「文韜武略」而立。高7.7米,寬10.26米,今尚完好。
[宜豐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潭山胡家攏
[修銅宜奉縣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舊址]:位於潭山胡家攏
[石橋烈士紀念碑]:坐落在潭山鎮石橋村塔形坪山(圳)上。1959年10月,宜豐縣人民政府為紀念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這年,縣人民政府將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79具革命烈士遺骸安葬在此,並建烈士陵墓和紀念碑各1座。1974年重建,陵墓長7.7米,3.4米,封土高1.1米,四周用沙石和混凝土砌圍。墓前14米為烈士紀念碑。碑高7.6米,1.65米,在座東西長7.7米,南北寬7.2米。四周圍有周長18.9米,高0.7米的欄杆。東南西三方各有寬1.3米的台階5級。
[著述存目]:明代,鄒維璉:《達觀樓集》;吳泰來:《延陵世書》;吳甘來:《莊介公集》;吳元來:《樂善篇》;劉全曜:《存梅小志》、《地理委宛》、《刪補皇輿考》、《徵車便覽》、《槐舍性鈔》、《文況日鈔》。清代,鄒詔賓:《也是軒詩草》。
社會公益
潭山鎮不僅經濟發展迅猛,而且社會事業方面也得到了同步發展。該鎮圍繞建設「工貿型、花園式、現代化」小城鎮的總體設想,精心打造鎮區建設。集鎮中心興建了一個集生態、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占地3000平方米的潭鑫廣場,完成了集鎮亮化、綠化、美化、道路硬化和下水道建設。圍繞「公益事業公家辦」的總體思路,努力搞好公益事業硬件建設。該鎮新建了中心衛生院門診大樓,重建了一個門球場和一個籃球場,裝修了鎮黨政機關辦公場所及老乾活動場所,改善了鎮內兩所學校宜豐三中和潭山中心小學的辦學條件,使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作環境、老人生活環境、學生學習環境有了質的飛躍。圍繞把潭山建成為「贛西北第一重鎮」的總體目標,加大了鄉村公路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新修了鄉村水泥公路14.4公里。結合全鎮原有的省道3條,縣轄公路2條,以及已經竣工的武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全鎮「一橫三縱網狀型」的交通脈絡,逐步將實現「半小時縣城交通經濟圈」。潭山鎮始終堅持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追求,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1999年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江西省文明鎮」等稱號,2004年被建設部等六部委確立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又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節日民俗
節日:元旦法定假日3天。機關、學校多半在此前後1日舉辦新年茶話會,談新年打算,部署新年工作。過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稱「小年」。這一天,燃香燭、供糖果食物祭灶神,稱「送灶神」。小年之後,家家戶戶忙着搞清潔衛生,俗稱「打掃長毛灰」。至過大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或二十九日),則在門前張貼對聯和門神,室內布置一新。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又稱「團年」。晚上吃「團圓飯」後,燒起一堆旺火,全家圍火敘談,叫「守歲」。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夜深時,燃放「封門爆竹」,人不宜再行出入。子夜之後,各家又燃放「開門爆竹」,意為開門大吉。建國前,窮苦人家怕過年,債主在三十晚上上門逼債,交不起就端鍋捉豬,因而負債人往往出門躲避,叫做「當皇帝」。子夜燃放「封門爆竹」之後,債主不再上門,待翌年過完元宵再開始問債,故舊時有「三十夜頭不見面,初一喊拜年,不過十五不問錢」的說法。下月初一日稱「新年」,這天各家都早起拜年,或抱拳作揖,或握手道賀,晚輩對長輩要跪拜。平時雙方存有成見的人,這天相遇也互賀新年。正月初三認為是忌日,不上門拜年。這天,開始新年第一次倒垃圾,邊走邊說:「送窮鬼,送餓鬼,送到××家(有錢人家)吃白米。」倒完垃圾,從別人家菜園中拔根白菜,連土帶根拿回家中,安放在神龕的下層。叫做「送窮鬼,接財(菜)神。」從正月初二日至十五日之間,鄰居和好友之間互相請客吃酒,叫做「請新年酒」。正月十五日之後,熟人見面一般不再拜年,表示過年結束。建國後,除夕守歲、正月拜年的習俗相沿未改。正月初一日,早起拜年,見面握手,不作揖,不下跪。機關單位,有時還舉行新年團拜會,共賀春節。春聯用語多為歌頌黨和政府恩德、慶賀年景昇平、頌揚祖國山河、祈祝生產豐收和家業興旺的喜慶語;年畫則多為吉祥動物和豐收圖案。元宵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吃「湯圓(又稱「元宵」)」,取團圓之意。入夜,全家男女老幼出外觀燈。舊俗正月十三日開始上燈,種類有跑馬燈、獅子燈、龍燈、蚌燈、花燈、皮燈、打燈等。還有戲文燈、採蓮船、面具舞和高蹺。自正月十一日到正月十五日,每日龍燈翻滾,鞭炮轟鳴,至十五日晚上達到高潮,然後把燈具收起,稱「收燈」或「結圓」,意即過完了年。舊時各鄉大族還在元宵前幾天演社戲、扎社火,如十都(今石市星溪村)逢正月十二日扎社火,屆時綁紮彩櫃,使小孩扮作戲劇人物分層立於彩櫃之上,由人抬着在村里游轉,並伴之鼓樂鞭炮,同時放「社火」(即焰火)。當晚,還請戲班演社戲,興盡方散。與「扎社火」同時,還抬着神像四處巡遊,叫「菩薩出方」。建國後,元宵時仍有吃湯圓、耍龍燈的習慣。元宵前後,文化部門組織多種形式的遊藝活動,如猜謎語、智力競賽,甚至搞大規模的燈彩匯演,熱鬧非常。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屆時家家戶戶門前插菖莆和艾葉,認為避邪。早上喝雄黃酒,中午把剩下的雄黃酒灑在住宅周圍,認為可防毒蛇入宅。水缸里還放些雄黃以解毒。端午前夕每家都要扎粽子,做包子,蒸糖糕,煮鹽蛋或茶蛋。五月初一龍舟下水,初五日正式舉行划船賽。龍船競賽以石市、芳溪和縣城為盛。石市和芳溪部分地方,除過端午節外,還在五月十三日過「副節」,慶賀內容與端午節同。清明清明前後3天,老百姓紛紛上山祭掃祖墓,焚燒草紙,將紅紙、紙錢壓在碑上,叫「掛錢」。舊墓遷葬也多半在清明進行,今同。婆冠節農曆六月初六稱「婆冠節」,舊時群眾用紅紙、草紙折成冠狀,插于田角、魚塘、菜土中,以祈消災豐產。「六月六」又是翻曬衣物、書籍的好節氣,故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舊時視其為「鬼節」,民間有燒紙、吃芋頭的習慣。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吃月餅和花生。晚上露天設席,全家圍桌邊吃月餅邊賞月,賞月時,長輩愛向小孩講述《張果老斫樹》等神話傳說。冬至冬至吃狗肉、雞肉和和其他滋補品。舊時有的宗族還舉行祭祖儀式。今祭祀已廢,但冬至吃補品的習慣還很流行。
民俗:早在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及父系氏族制早期,因性關係混亂,舅舅與外甥間便存在一種理所當然的權利和義務。舅舅作為甥兒甥女最親的男性長輩,與姊妹一起承擔撫養教育下一代的職責,年老後由甥兒甥女供養,職位(酋長,祭師等)和個人財產也由甥兒甥女繼承。很多地方仍有「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的說法,這是一種母系氏族制的殘留,但在江西潭山卻有許多儀式把這一「尊舅」傳統保存了下來。就拿潭山的結婚儀式來看,外甥結婚,舅舅是上賓。在舉行婚禮的這一天,還要由舅舅在廳堂的顯眼處掛上一塊木匾(現多用玻璃鏡代替),上書外甥的名號以及吉祥詞語,在掛的時候,舅舅口中還需不停地念吉祥祝詞,這一儀式稱為掛號牌。還有,潭山人嫁女兒,都有送嫁的習俗。在送嫁的人中,最重要的是送嫁舅,也就是新娘的弟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這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如果沒有親弟弟,就要請與自己最親的堂弟去。送嫁舅的任務是給姐姐拿錢袋子(過去是抱錢箱子)。新娘在出嫁前要向父母及親戚朋友哭嫁,哭嫁所得的錢就放在這個錢袋子裡。按照客家人的規定,新娘出嫁時身上是不允許帶着娘家的錢出門的,於是只能讓送嫁的弟弟拿着錢袋子。送嫁舅是嘉賓中的嘉賓,貴客中的貴客。新郎要對他特別敬重和熱情周到地服侍,不敢有任何的怠慢。送嫁舅不會同時和姐姐進男方家的門,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後,新郎家要吹吹打打去門外迎接送嫁舅,同時還要給送嫁舅一個大紅包。有的送嫁舅比較調皮或是想多撈幾個紅包,總要在外面磨磨蹭蹭捱上很長一段時間。送嫁舅進門後,新郎家要立即端上一碗滿碗給他吃。此外,新郎要想拿到錢袋子,又要包上幾個紅包。開席的時候,男方家要進行安席的禮節,毫無疑問,送嫁舅不論年齡大小,是要坐上席的。安席也要吹吹打打,放鞭炮,有的送嫁舅在這時會躲藏起來,新郎左找右找找到後,又要包紅包他才會入席。鬧洞房的時候,送嫁舅一般會陪伴在姐姐的身旁。等夜深人靜鬧洞房的人散去後,有的送嫁舅特別是年幼的送嫁舅會賴在那裡,不肯離開,說要同姐姐睡。這時新郎又要費一番心思,採取軟硬兼施,用紅包引誘等辦法,把送嫁舅哄走。此時,不管新郎和男方家人的性子多麼急,脾氣多麼躁,都會忍耐着。充分表現出潭山人在對待舅方的態度上絲毫不敢含糊。而且,每逢擺酒席,每張八仙桌上,只要有舅舅,都是必須坐上席的。這種表親關係是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的。潭山人就是這樣可愛地真心喜歡着「潭山老表」的稱呼,並熱情招呼着南來北往的客人們,身體力行地充當好江西人民的「潭山老表」角色!
潭山特產
潭山土雞
潭山土雞屬肉蛋兩用雞,身體小巧玲瓏,腿短腳細,羽毛緊湊有光澤,羽毛鮮艷,色彩各異。外貌秀氣高貴,性情活潑,透出一種靈性。成年公雞約4斤至5斤重,身體形態呈明顯U形,為單冠,冠鮮紅肥厚,呈直立狀,冠尖平均為9個,冠垂大, 兩耳朵下各有一個小的冠垂,嘴下有二個肥大的冠垂,雞冠雞垂為鮮紅色,羽毛顏色各異,鮮艷照人,撲羽發達。成年母雞重約3斤,身體形態呈明顯U形,為單冠,冠薄且小,有時倒向一側,冠垂小,為鮮紅色,羽毛色彩各異。嘴為黃黑色、腿顏色各有不同,有黃色、青色、黑色、白色。腿部小腿分無羽毛附着與有羽毛附着兩種,均為四爪(前面三個,後面一個),成年公雞腳上會再長一個腳趾(這樣有五爪)。母雞年產蛋量約為130個至150個。宜豐土雞肉質鮮嫩細膩,煮食香氣滿屋,湯麵有層較厚且金黃的雞油,營養豐富。宜豐本地常用于贈送孕婦、產婦、老人、小孩食用,為滋補珍品,適合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群進補。
麻糍
為潭山、店上等地傳統米餜,麻糍由當地特產糯米做原料。其米粒粗而短,粘性介於糯米和梗米之間。黃蓮麻糍具有軟而不粘、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飽食不膩等特點。先將糯米碾白、洗淨,浸一天一晚,濾干蒸熟,倒入竹盤內拌適量鹼水,米飯成金黃色後,用甑蒸第二次,上大氣後倒入石臼內,用竹(木)杆舂至不見米粒,表面光滑時,取出搓條,切成長8寸、寬1寸半、厚1寸左右的長條,或填入有花紋的模具內壓成圓形餅狀,冷卻後漂入鹼水內。吃時切成片,放如鮮湯內煮熟,加大蒜、辣椒、醬油、味精等調料,或水煮、油炒後,拌白糖或加食鹽皆可。
木瓜酒
潭山傳統特有名酒,宜豐縣酒廠生產。具有酒味香醇,甜蜜爽口,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等特點,酒度為18度。用上等糯米100斤,白酒20斤,紅糖15斤,干木瓜2斤,酒藥100克等原輔材料。將糯米洗淨,浸4~5小時濾干,倒入甑內,旺火蒸熟,用清水沖冷,加入酒藥拌勻,倒入缸內密封保溫,2~3天後出酒,脫缸後濾去酒糟,滲入白酒和白酒浸出的木瓜質,密封數日,再滲入溶解後的白糖,密封貯存半年食用。1985年,該酒被編入《中國健身酒薈萃》一書。
潭山羅酒
宜豐潭山天寶特有傳統名酒。具有色呈淺黃,酒清見底、味香爽口、富有後勁等特點。被譽為「三碗倒」。以農曆八、九月間製作最宜。用上等柳條糯45斤,清水洗淨,浸泡3~4小時,撈起濾干,上甑蒸熟,把米飯倒入竹盤內,冷卻到20度左右時,再放入盛有l:1清水的大桶內,邊洗邊下酒藥(40克左右),後倒入甑內濾干,入缸密封保溫,3~4天出酒後,倒入大缸內,將原洗米飯有酒藥的水倒入缸內封好,一星期內用鍋鏟攪動,清明前用大座壺煮沸後再入缸密封,陳釀半年後食用。制酒工具要注意洗淨、用熱水浸泡後曬乾。
黑糯米酒
宜豐潭山酒廠出品黑糯米酒也很有名。
特色名菜
香菇松肉
潭山特有名菜,盛傳200餘年。具有色澤金黃、質地酥爛、柔滑適口、食而不膩、入胃消融、香味濃郁、四季皆宜等特點。用豬前胛心肉500克,雞蛋2個,蕨粉或優質薯粉75克,香菇20克(沒有香菇稱松肉,用海參稱海參松肉),食鹽、醬油、味精、姜、蔥為原輔材料。將肉切成9~12公分寬的長條,用食鹽、醬油醃15分鐘左右,再與雞蛋、蕨(薯)粉拌勻,然後逐條放入七成熱的油鍋中,炸成金黃色起鍋,再切成2.5公分的小塊。香菇去蒂洗淨用油炒一下。平放碗中,將松肉放入,按緊齊實,不留空隙,酌加調料,再上蒸籠,旺火蒸2小時,反扣入盤中,撒上姜蔥即成。
八紮
八紮又叫炒八紮,宜豐特有傳統名菜。具有湯汁油潤,質地香醇,清爽可口,食味鮮濃等特點。用豬精肉100克,豬肝、豬腰、豬肚子、豬心各50克,豬腦花1副,雞蛋1個,冬筍50克,香菇15克,大蒜、姜、蔥、鹽、料酒、醬油、味精、鮮湯、香油為原輔材料。先制好「野雞卷」,即將肉剁細,放鹽少許,醃浸片刻,將豬網油攤開,置料於其上,捲成直徑2公分圓型長條,用濕薯粉粘口,再切成4公分長1塊,下鍋油炸,呈金黃色時撈起。另將豬腦花、麵粉25克和雞蛋拌勻,下鍋油炸,起鍋後與「野雞卷」同放碗內,加上湯、鹽、味精,蒸半小時,倒入大盤。再將豬肝、豬腰、豬心、豬肚子、香菇、冬筍等在旺火上用熟豬油稍炒,放入料酒、醬油、鮮湯,熟後澆入「野雞卷」、腦花塊墊底的盤中,撒上姜蔥即可。
獅子頭
宜豐潭山、店上村特有傳統名菜,盛傳100餘年,具有色澤雪白,肉質鮮嫩、清香味醇,四季皆宜等特點。用豬前胛心肉500克,上等糯米400克,香菇10克,荸薺50克,雞蛋1個,薯粉25克,以及鹽、味精、生薑等為原輔材料。將肉剁細,加入雞蛋、薯粉、食鹽、味精、生薑拌勻。另把削皮後的荸薺與香菇剁細,把糯米放在沸水中,泡至半熟時撈起,用冷水洗,用一半與肉、荸薺、香菇等做成25克重的丸子,另一半放入盤內,將丸子粘上糯米,上蒸籠以旺火蒸熟。
腐蝦
潭山特有傳統名菜,流傳普遍,具有製作精巧,清醇多味,滑潤爽口,易於消化等特點。用,豬精肉50克,蝦米5克,雞蛋1個、生粉50克,香菇5克,豬油5克,以適量鹽、白糖、酸醋、辣椒粉、味精、姜、蔥為原輔材料。將豬精肉、香菇、冬筍切成小丁、加上蝦米,先放入鮮湯內煮沸,把攪散的雞蛋和醬油倒入,再把冷水拌勻的生粉、味精、鹽倒入鍋內,煮成糊狀起鍋,最後撒上生薑。
霉豆腐
方言稱「霉豆板子」。潭山傳統食品,具有製作簡易,細嫩爽口,清醇芳香,去膩消食,四季皆宜等特點。用大米、石灰水、豬油、味精、生薑、辣椒粉為原輔材料。將米洗淨濾干,加入適量沉澱後的石灰水,浸3~4小時,磨成米漿,倒入鍋中,升火攪拌,熟後盛入盆內冷卻,凝固後劃成大方塊,用清水浸漂。吃用時將米豆腐切成蠶豆大小的方形小塊,置鍋內煮沸,撈起盛入湯碗內,再加入熟豬油,辣椒粉和姜蔥等調料。
雪壓柳
宜豐潭山新行名菜,具有製作簡便、造型別致、香甜酥鬆、清爽不膩等特點。用鮮茼蒿100克、雞蛋2個、麵粉75克、白糖50克為原輔材料。把雞蛋、麵粉和水攪成糊狀,將洗淨的茼蒿放入拌勻,再投入七成熟的熟豬油內油炸,熟後撈起盛入盤內,撒上白糖即成。
五香雞
潭山特有傳統名菜,具有色澤灰黃、肉質酥爛,清香味美,造型美觀等特點。選用周年土雞1隻,重約1000克,干大頭菜50克,料酒25克,醬油15克,鮮湯200克、生薑l0克,蔥1根,八角1隻,味精少許為原輔材料,將殺好洗淨的雞,放到熱水鍋內煮到五六成爛時撈起,斬下頭、足、翅、尾,將雞骨慢慢拆出。
香菇燒蹄筋
先將豬蹄筋用水略氽撈出,兩匙油入鍋,爆香蔥、姜、八角,加上小碗水,放入蹄筋及作料大火燒開,轉小火煮一個半小時,撈出放盤,煮料不用;再將香菇發開後去蒂(金錢花菇為上品)和冬筍(或以水發的玉蘭片)入鍋煮熟,筍取出切小滾刀塊備用;最後起鍋入兩湯匙油,香菇和筍塊大火炒數下撈出,倒入煮號的蹄筋里,加調味料再煮五分鐘,勾芡呈黃色,即起鍋裝盤(調味料為醬油、味精、溫菱粉、黃酒、白糖、胡椒粉、豬油適量)上桌。
全家福
先將雞肉及火腿、肚片蒸熟,切成大薄片,湯汁留用;次將香菇、筍切片,發泡好的魷魚花刀至半寸長備用;再將海參切二寸長的大斜片,用蔥姜煮過撈出,用油爆炒去汁備用;最後熱油三湯匙,香菇、筍片入鍋翻炒,加清湯調味後,再加入海參、魷魚、火腿片、肚片塊炒,勾芡後淋入香油裝盤,而成豐盛的全家福名菜。
鹽酒雞
先將肥母雞(土雞)氽熟後,切塊備用;再將鍋燒熱放入適量精鹽炒黃後,倒入切好的雞塊急速翻炒,待雞皮出油後,倒入一碗水酒,加少許雞湯,再用小火燜一個小時,既成宜豐特有名菜。
炒三絲:將豬裡脊肉切成細絲,用醬油味精醃半小時,炒時加入太白粉(或荸薺粉)。香油少許攪勻備用;次將煮熟的冬菇(或發好煮過的玉蘭片)切細絲,與氽熟的芹菜段備用;又次將發好的魷魚切成細絲,用熱水氽過備用,最後以五匙豬油入熱油鍋,快炒肉絲起鍋備用。
豆豉蒸魚
先將黃魚(或草魚)肚腸魚鱗,洗淨抹乾從肚下切開裝盤;次將紅辣椒切成絲,連同薑絲、火腿絲及鹽、味精、酒、醬油、豆豉、香油攪勻放在魚上,用豬網油網上,入蒸籠用大火蒸15分鐘,取出淋上香油少許,即可上桌,是強身補血的營養好菜。
旅遊資源
2004年我鎮被建設部等六部委評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2006年被授予「全省衛生鄉鎮」稱號,2009年被授予「江西省生態鄉鎮」稱號,2010年列為宜春市20個重點示範鎮。2012年榮獲「全國生態鄉鎮」稱號,2013年列為「全省百強鄉鎮」和全市19個鎮村聯動建設示範鎮之一。境內古蹟甚多,有路邊梅福墓、逍遙太子塔,找橋古瓷窯址,上石橋與下石橋、龍岡歷史文化古村,龍岡登雲塔、文武世芳坊、鄒維璉墓,院前墓塔群,胡家壠宜豐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石橋新屋下的修銅宜奉縣第二次黨代會和修銅宜奉縣委舊址。縣委、縣政府提出將潭山打造為「中部旅遊目的地」,潭山旅遊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鎮黨委、政府堅持以打造「三心四線」旅遊格局為依託(三心即建立尾水溫泉養生度假中心,院前漂流探險休閒中心,茜槽避暑保健中心;四線即以洑溪生態長廊、宜豐河兩岸為主體,打造綠色景觀旅遊線;以院前為主體,打造探險體驗旅遊線;以龍崗、洋源、石橋為主體,打造觀光農業旅遊線;以店上、茜槽為主,打造健康養生旅遊線),加快該生態旅遊資源和休閒農業的開發和利用,高品位開發九天旅遊綜合生態風景區項目,力爭建成集旅遊度假、休閒養生、旅遊地產於一體的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生態旅遊示範點。
特色名點
潭山燒麥
宜豐潭山傳統名點,具有備料特殊、成型別致、香甜酥爛、入口消融、甜而不膩、四季適宜等特點,以豬肉、麵粉、白糖、胡椒粉、芝麻粉為原輔材料,將豬肉煮熟剁爛成細末,與白糖、胡椒粉、芝麻粉拌勻。另將上等麵粉和水搓成濕麵團,壓成直徑10公分的圓形薄皮,將配好的料包入麵皮。捏成雞蛋大小、石榴頭的圓柱體,上籠蒸熟既成。宜豐潭山傳統名點,具有色黃味美、香甜酥口、入口消融、入口消融、四季可食等特點。用上等麵粉500克、白糖250克、豬油75克、雞蛋1個、蘇打5克為佐料。將麵粉置於案板上,放入豬油、白糖、雞蛋、蘇打和適量水拌勻後,做成長5-6公分、寬3公分、厚0.7公分的小塊。待豬油或清油燒到三四成熱時下鍋油炸,再用小火燒到八成熱時起鍋,涼後即可食用。特點是酥軟有彈性(指壓起窩,指放復平),滋潤,不腥不膩,半月不減其新鮮顏色。
柚片
為潭山地方傳統瓜果點心。選拳頭般大小的柚子或者幼橙,一切兩開,去瓤,再切成半月形薄片,或剪出花樣,放入鍋中加銅器及明礬一起煮,然後撈起濾干水份,拌白糖置於太陽下曬乾。曬時要點香燭,以熏蚊蟲叮粘。曬乾後的橙片津甜爽脆,若帶辛涼,既是待客珍貴點心,適量使用又可止咳散積。
所獲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潭山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視頻
2019潭山鎮石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