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淡水龍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澳洲淡水龍蝦,是指澳大利亞及周邊地區的淡水螯蝦.雖然有100多種,而目前在澳大利亞已經大規模養殖並開始出口創匯的主要有滑螫蝦屬(Cherax)三種。第一種是馬龍螯蝦(英文Maron,學名C.tenuimanus),有人譯作馬朗螯蝦或麥龍螯蝦;第二種是牙別螯蝦(英文Yabbie,學名C.destructor),又有人譯作亞比螯蝦;第三種是紅螯螯蝦(英文Red Claw,學名C.quadricarinatus),也有人譯作四脊滑螯蝦。因此,現在一般水產養殖者所稱的澳洲淡水龍蝦,就是指已經商品化養殖的上述三種螯蝦。
簡介
澳洲淡水龍蝦,原產於澳大利亞。該蝦近年經廣東省引進試養並先後取得人工繁殖種苗和成蝦養殖成功,目前正陸續在省內外推廣養殖。 澳洲淡水龍蝦因個體較大,且外形有些酷似海中龍蝦,又只生活在淡水中,故被稱為淡水龍蝦。其個體一般重100~200克,在澳洲最大的個體可重達500克。 據研究,澳洲淡水龍蝦是目前世界上的名貴經濟蝦種之一。
地理分布
這三種澳洲淡水龍蝦在澳大利亞分布地區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於各自的生理生態習性決定的。馬龍螯蝦最初主要在澳大利亞西部、西南部養殖,現在在南部、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也有養殖。牙別螯蝦在澳大利亞分布最廣,產量也最大。紅螯螯蝦養殖場以昆士蘭州最多,由於這個州在澳大利亞北部,氣溫較高,很適於該蝦的生長。近幾年來,其他地區的一些養蝦場也增養或改養紅螯螯蝦。
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從形態結構上看,紅螯螯蝦、牙別螯蝦和馬龍螫蝦體表都無明顯棘狀物,內、外各部分的命名基本相同,都有頭胸部和腹部。全身20個體節,頭胸部有13個體節,腹部有7個體節。體表被覆幾丁質甲殼。雙肢型附肢。一對螫肢,這對螯肢也就是第一對步足。另外四對步足不如第一對強壯。大觸角1對,小觸角2對。在腹部有游泳足4對,分別生於第二至第五腹節。尾節和第六腹節的尾足演變成尾扇。頭胸部外被頭胸甲,前方為額劍。雄蝦在第五對步足基部有1對生殖突,其中問有生殖孔。雌蝦在第三對步足基部有1對生殖孔,較明顯。雌蝦比雄蝦個體小。尤其是紅螯螫蝦,雌蝦要比雄蝦個體小1/4~1/3,這三種蝦的體色變化與光照強度有很大關係,在池水肥度適宜、透明度30~50厘米的情況下,蝦體色較鮮艷;在池水透明度很深、光照很強的情況下,蝦體色較深,偏向於褐色。例如,紅螯螯蝦的體色,光照正常時為藍綠色,光照過強時可轉變成綠褐色。養殖時為了得到鮮艷的體色.一定要控制好水體的透明度。[1]
這三種蝦在外形上較明顯的區別是:紅螯螯蝦體色較藍,螯肢較長、較細。雄蝦的大螯粗於雌蝦大螯,並且外緣有鮮紅色的角質膜。這樣從外表上就很容易分辨雌雄。另外,紅螯螫蝦在頭胸部甲殼背方有4條縱向脊狀突起,其中2條位於額尖後,另2條位於眼後區。故有人將這種蝦稱作四脊滑螫蝦。牙別螯蝦的體色較灰,螯肢形狀較短粗,強而有力.螯肢外緣弧度較大.螫鉗對比於其他兩種蝦屬於大型。馬龍螯蝦在三者中體型最大,在相同體重下對比於其他兩種蝦,螯鉗屬於中型。
生態習性
澳洲淡水龍蝦用鰓呼吸,水體溶氧條件對其生長和發育及對其食物轉化和水體內有毒物質的轉化十分重要。紅螯螯蝦、牙別螫蝦雖然耐低氧,但是當水體溶氧量達到4毫克/升以上時會更有利於提高生長速度。馬龍螫蝦對水體溶氧量要求較高.養殖中最好達到7毫克/升以上,以利於其生長。
紅螯螯蝦、牙別螯蝦性成熟時間要6個月以上,馬龍螯蝦性成熟要10個月以上。如果條件適宜,各種蝦1年都可以多次懷卵。卵產出後附着於腹部。這時的雌親蝦叫做抱卵蝦。1次的抱卵數量依雌蝦體重和營養情況而定,一般是從上百粒到數千粒。50克重的雌蝦抱卵數為300~600粒,100克重的雌蝦抱卵數為600~l 000粒。抱上卵後,不論雌蝦活動還是攝食,都會用游泳足扇動水流給卵供氧和保持恆定的條件。當有擾動時,親雌蝦立刻用尾部卷護住卵塊,避免卵受到損害。孵化大約要經過26~46天的時間。紅螯螯蝦、牙別螯蝦水溫應控制在23~27℃,馬龍螯蝦的水溫應控制在19~23℃。雌蝦性情對比於雄蝦要溫和一些,有保護蝦苗的習性。蝦苗孵出後,在7~12天一直在雌親蝦的腹下部卵殼處生活,同時受到雌蝦保護,稍健壯後才離開母體獨立活動。紅螫螯蝦、牙別螯蝦從稚蝦長到商品蝦一般要蛻殼20次以上,馬龍螯蝦長到商品蝦要蛻殼30次以上。
蝦池建設
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場地的選擇,直接關系列群粼好壞和經濟效益。選擇時要考慮到水源、運輸、土質、植被、餌料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綜合分析各方面利弊之後再決定養殖場的建設,畫出草圖,論證修改,決定投資規模和估測預期效益。場地選擇的主要方面有:
(一)進出水方便,水質良好,水量充足澳洲淡水龍蝦;
(二)土盾結構好,不滲漏水,無有害物;
(三)環境安靜,有害動物較少;
(四)植被、餌料等情況。
場地建設時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成蝦(商品蝦)養殖池的建設,另一部分是繁育池的建設。
繁育技術
親蝦選擇
親蝦是人工繁育的基礎,應該儘量選擇個體健壯、體表光滑、無病害、無傷殘及營養狀況良好的成蝦作為親蝦。從理論上講,澳洲淡水龍蝦在溫度、營養、水質等條件都適宜的條件下,1年內可以多次產卵,最多可達4次,但這要看其體質能否承受。體質稍差的親蝦,雖然能懷卵,但卵不能很好發育,但發育時間很長,影響到產卵次數。所以,要特別注意親蝦的選擇。選擇時,紅螯螯蝦和牙別螯蝦親蝦的雌雄比例為4~5:1,馬龍螯蝦為3~4:1。如果雄蝦比例過大,因其好動,有時對雌蝦抱卵有不利影響,而且此比例,雄親蝦已足夠了。選擇親蝦的最佳時間是在秋季收蝦時。此時便於挑選,選好後就放入親蝦池中暫養越冬。
保證親蝦營養,加強日常管理,注意放養密度,做好產卵前強化培育。在普通親蝦暫養池中,紅螯螯蝦和牙別螯蝦親蝦的放養密度不要超過5隻/平方米,馬龍螯蝦親蝦數量以1隻/平方米為宜。管好水質,定期檢查親蝦。控制溫度,紅螯螯蝦和牙別螯蝦卵的孵化最適溫度要保持在25℃左右,馬龍螯蝦的孵化溫度要控制在21℃左右,保持水體高溶氧,此時孵出的蝦苗體質強壯,成活率高,養殖中生長發育也快。
蝦苗放養
蝦苗放養應選擇晴天的清晨或傍晚。在放苗前先用少量池水徐徐加入運苗容器內調節水溫,直到容器內水溫接近池水溫度時,再將蝦苗放入池中,以防蝦苗"感冒",影響成活率和生長發育。蝦苗的放養規格一般為3~5厘米,放養密度每畝5000~6000尾,如蝦苗較小,可適當增加放養量,同一池塘放養的蝦苗規格要求整齊一致。
科學投餌
在將要孵出稚蝦前的10~15天,每畝蝦池投放200千克左右的腐熟有機肥,培育「輪蟲」,確保蝦苗放養有充足的適口餌料。放苗後3天以池塘中紅蟲輔以絞碎的小雜魚和碎肉為主;然後投約1個月的小雜魚、下腳肉及人工配合飼料;待蝦苗長至6~7厘米時,可全部投餵軋碎的螺螄、河蚌及適量的植物性飼料。日投餵量以吃飽、吃完、不留殘餌為準。一般中、小蝦按體重的15%~25%投喂,成蝦按體重5%~10%投餵。每天早、晚各投餵1次,晚上投全日飼量的70%~80%,飼料應投在淺水邊。
蝦池管理
由於澳洲淡水龍蝦生長快,新陳代謝旺盛,耗氧量大,蝦池水質要經常保持清新,一般每周加水15~20厘米,水質達到活爽,並有足夠的溶氧,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在日常管理中要勤檢查、勤巡塘,及時清除池中青苔,經常檢查進排水口的過濾網,防止過濾網破損後蝦外逃和野雜魚等敵害生物進入,當遇到雷雨悶熱天、連陰天的惡劣天氣時,要減少或停業投料,當天氣過熱過冷時,應適當加深池水,以穩定水溫,同時,還要經常觀測淡水龍蝦的攝食和活動生長、脫殼等情況。
適時收穫
澳洲淡水龍蝦當年放養、當年收穫,一般可在長至成蝦時採用干塘或圍網一次性捕撈。若分期分批上市,可採用拖網或撒網捕撈,也可利用陷阱籠捕,即籠內放誘餌,誘蝦進入不得復出。全部捕撈過程應在水溫下降至5℃之前完成。
病害防治
主要敵害有老鼠、青蛙、水鳥、水蜈蚣、搖蚊幼蟲等。要及時做好滅鼠,清除池內蛙卵、蝌蚪,在池四周岸上圍網30-40厘米,以防止青蛙、水蛇侵入。池內發現水蜈蚣,可用海撈捕捉。
病害防治:澳洲淡水龍蝦抗病力強,自引進以來還未發現爆發性、流行性疾病,但隨着集約化養殖的提高,病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輕心!防治工作要以防為主、苗種下塘之前可進行體表消毒,防止把病原帶進池內。目前已見的幾種病原體主要是寄生蟲、藻類和某些細菌。
當水質發生變化、水中微生物較多時,蝦體頭胸部,步足等外骨骼上會着生許多黃色或褐色的附着生物。經鏡檢觀察,多為纖毛蟲類的累枝蟲、聚縮蟲、鐘形蟲等。這些纖毛蟲類棲附於中蝦成蝦外骨骼上,營共生生活,形成體表粗糙的枝狀、疣狀物,加重寄主的負擔和壓力,導致行動遲緩、攝食減少、蛻殼困難,若水中溶氧低,更易導致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對此,可用蝦蟹纖蟲淨進行治療。每畝用量1米水深為500克。如殺滅不徹底,仍有少量殘蟲存在,可在第一次用藥後七天,按此藥量再潑灑一次。預防用量減半,一月一次。一般寄生蟲可以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0.5-0.7PPM潑灑或掛袋可把其去除,也可用15-25PPM的福爾馬林或飽和鹽水浸洗。
腸胃病多是由攝入變質餌料引起,因此餌料要求新鮮,不用霉變餌料。選用豆類植物作餌料時,一定要經過加溫處理,以去除掉抗胰蛋白酶,有利對植物蛋白的吸收。 目前病害防治可參考其他蝦類病害防治資料。但是該強調的是蝦的品種不同,對各種藥物的敏感度也不一樣。在借用其他蝦類用藥溶度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如有不適要及時大量換水,以免造成損失。 仔、幼蝦耐受惡劣環境能力較差,因此要提高其成活率,最好將水溫保持在16-30℃之間。澳洲淡水龍蝦雖然能耐低氧,但長時間在低氧環境中生存,會降低免疫力影響攝食、脫殼和生長。因此在養殖池中還應備有增氧設施。如有發現缺氧,應及時開啟增氧機,保證水中充足溶氧。
澳洲淡水龍蝦對農藥較為敏感,若有利用農田水灌池時,在農田施藥期間應嚴禁田水流入養蝦池中。也有人盲目投施敵百蟲農藥,意欲殺死敵害生物而造成龍蝦嚴重死亡的事故。
捕撈運輸
澳洲淡水龍蝦一般在養殖160-180天,每隻可達到75-200克(50克以上即可上市)。
捕撈方法是:
1.蝦籠誘捕:傍晚放陷阱籠,籠內適當放些誘餌,清晨收籠,或夜間收籠數次,此法方便容易操作,便於陸續向市場提供活蝦。
2.逆水捕捉:淡水龍蝦具有強烈的逆水性,在捕捉前將池水排去30%,傍晚灌入新水,在進水一端圍捕。連續3次,起捕率可達到70%。
3.清塘捕捉:存塘蝦不多時,可排乾池水,起捕乾淨。
澳洲淡水龍蝦,其耐干能力強,僅次於螃蟹。便於活蝦長途運輸,運輸數量多或運輸距離長,則用柳條或竹蔑編制的筐及箱或四邊打孔的泡沫箱裝運。運輸前將蝦沖洗乾淨,扎鉗,每箱可放10-15公斤。上部放少量水草,用鐵線鉗緊箱蓋。途中灑以少量清潔淡水,使箱內的商品蝦保持濕潤。裝運時注意輕拿輕放,當氣溫不超過28℃,24小時內運輸成活率達100%,商品蝦運到後,就要把淡水龍蝦散放於水泥或加冰的大桶中或8-10℃的冷藏罐內,並淋水保持潮濕,切忌將大批龍蝦集中靜養有水容器內,以免因密度過大,水中缺氧窒息死亡。
參考來源
- ↑ 澳洲淡水龍蝦的養殖前景如何個人圖書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