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澳門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澳門博物館

中文名稱;澳門博物館

外文名稱;Museum of Macao(英語);Museu de Macau(葡語)

地面積;2800 m²

類別;綜合博物館

地點;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博物館前地112號

竣工時間;1998年4月19日

澳門博物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博物館前地112號,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1998年4月1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由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主持剪彩儀式。

澳門博物館主要分為三層,第一層展示澳門的早期歷史,第二層展示了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第三層第一層展示當代澳門的物品;澳門的博物館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利用複製品、模型來強化陳列效果,主要收藏了書畫、火柴業、外銷瓷、民俗禮儀、路環黑沙考古遺址、爆竹業的物品。[1]

2005年7月15日,大炮台(澳門博物館組成部分之一)和大三巴牌坊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和遺蹟,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發展歷史

澳門博物館坐落於大炮台上,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腳點就在那裡,是城市的心臟。俯看內港的大炮台山被耶穌會士選中,他們在那裡興建了炮台、神學院及教堂,俗稱"大三巴"。大炮台的興建整整用了九年的時間, 1617年動工,1626年竣工,1835年,在一次颱風中,因失火毀了神學院以及大炮台的大部分建築和教堂,只有教堂的前壁(俗稱牌坊)得以倖免。隨着時間的推移,圍牆內的地盤變成了氣象台的駐地,亦成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公園,該地點還經常用來舉辦戶外慶祝活動,澳門音樂節的歌劇節目亦曾在那裡演出。

澳門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於一九九五年四月正式開始運作,將大炮台闢為博物館。而博物館工程亦於九六年九月動工,於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建成啟用。建館工程包括兩部分:位於大炮台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及位於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所有的古城牆均被修復,大炮亦面目一新,原先的入口再次向公眾開放,還在該入口處附近設置了一家茶座和一間商店。遊客可自大炮台盡享澳門及其離島的美景。昔日的遊客需徒步穿越院子和長長的石階才能到達炮台的大門,由於在建造博物館時,進行了挖掘工程,所以遊客可從另一個有電動梯的入口,進入炮台。在博物館前面的院子裡有一個露天茶座供遊客享用,一間商店,出售圖書和各種紀念品,還有在博物館內展出了本地藝術家譚勁製作的藝術品的石膏複製品。沿另一個電動梯子可到主入口處,這裡矗立着一座殖民時期風格,乳黃色的穹拱,它跨越在大炮台原來城牆之間。

澳門博物館 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館內的展品以其豐富和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展示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講述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門和平共處的生活。

博物館的一樓展區介紹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前各自的發展歷程、澳門的早期歷史、中國人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觸,以及在此之後的數百年間逐漸形成的澳門文化。二樓展區從不同側面展示澳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再現昔日澳門民間日常生活的場景,尤其是澳門人的休閒娛樂、宗教儀式和民俗慶典。三樓展區展示澳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時介紹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

澳門博物館坐落在澳門著名的歷史遺蹟大炮台之上。大炮台於十七世紀初由耶穌會會士興建,在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是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大炮台長期列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軍營改建成氣象台之後才開放為旅遊區。大炮台地處澳門半島的中心地帶,登上大炮台,整個澳門城區盡收眼底。大炮台西側緊鄰澳門另一處著名歷史建築--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學院和聖保祿教堂遺址)。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大炮台和大三巴牌坊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和遺蹟。

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4月18日落成開幕。博物館樓高三層,其中兩層建於大炮台平台之下,只有最上一層由原氣象台的地面建築改建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台原有的建築風格和地貌特徵。

建築布局

此館共分三層,其中一二兩層位於炮台地面之下,第三層則在炮台上。博物館的展覽專題內容,大致上包含三大部分,他們分別在館內三層展區展示

澳門博物館坐落在澳門著名的歷史遺蹟大炮台之上。大炮台於十七世紀初由耶穌會會士興建,在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是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大炮台長期列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軍營改建成氣象台之後才開放為旅遊區。大炮台地處澳門半島的中心地帶,登上大炮台,整個澳門城區盡收眼底。大炮台西側緊鄰澳門另一處著名歷史建築--大三巴牌坊(聖保祿學院和聖保祿教堂遺址)。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大炮台和大三巴牌坊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和遺蹟。

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4月18日落成開幕。博物館樓高三層,其中兩層建於大炮台平台之下,只有最上一層由原氣象台的地面建築改建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台原有的建築風格和地貌特徵。

館藏文物

澳門博物館 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館內的展品以其豐富和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展示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講述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門和平共處的生活。

博物館的一樓展區介紹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前各自的發展歷程、澳門的早期歷史、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觸,以及在此之後的數百年間逐漸形成的澳門文化。二樓展區從不同側面展示澳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再現昔日澳門民間日常生活的場景,尤其是澳門人的休閒娛樂、宗教儀式和民俗慶典。三樓展區展示澳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時介紹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

第一層

是澳門地區的原始文明展覽。在這層中主要介紹本地區的起源,及新石器時期至十七世紀中葉,澳門這個重要的國際(亞洲和歐洲)貿易商港的繁榮情況,這個時期就是澳門的黃金期。

第二層

展示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展示那些為澳門的社會文化帶來了豐富又獨特一面的文化題材,而這些題材就是從當地舊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有: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

第三層

展現澳門當代特色。這裡是博物館的最後一層。主要介紹當代澳門的方方面面。從20世紀現時的長者可追溯回憶的年代起,至今天的各種社會狀況。行政大樓總面積合為2.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為市民及遊客設計的禮品店及露天茶座。

博物館的行政大樓雖然位於炮台之外,但是通過一條貫穿外牆,設有電動扶梯的隧道與展覽館大樓相連。樓內設有行政及技術人員辦公室、博物館藏品倉庫、修復室、工場、電腦部、保安中心及演講廳等等。此外,在炮台範圍內,還有一個舊有的地下小室,是介紹大炮台歷史的長期展覽室。參觀博物館後,遊客可到館外的炮台,那裡地方寬敞,遊客們可以懷着愉快的心情在那裡漫步,俯瞰整個澳門的景色。

場館特色

一是利用高新技術布展,表現手法新穎。澳門的博物館已突破了平面展覽模式,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使布展手段煥然一新,在每個展區、展品前都裝備了放像機電視機,還有多種語言的話筒任君選擇,再配合等,使所展出的事件或物品顯得惟妙惟肖,生動誘人。

二是巧妙地把博物館與旅遊業結合起來。中國大部分博物館若收門票就很少人參觀,但澳門的博物館是另一種景象,參觀者絡繹不絕,其原因除了展出的內容有特色,布展陳列手法新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將旅遊娛樂融入了博物館中,澳門的博物館基本上都設有咖啡閣精品圖書小賣部等,如:他們根據博物館的主題特點,結合展出中所提到的事件、人物、工具、生活用品等製作成各式各樣的旅遊裝飾紀念品出售,收集整理相關聯的圖書供學者、遊客選購詳細閱讀或研究,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

三是走大眾化路向明晰,觀眾可參與感強。澳門的博物館館藏文物不算多,但他們能發揮了現有文物的陳列作用,充分利用複製品、模型來強化陳列效果,改變了博物館陳列貴族化、過於追求學術化,而忽視一般觀眾心理的觀念和做法,大量展出平民百姓關心的日常物品或事件等,增強了觀眾的興趣,讓其有參與感。

四是吸引力大,可觀性強。參觀澳門的博物館總有一種令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感覺,當你參觀了開頭時,你就會產生往下看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是利用高新技術、設備,通俗地把事件再現在觀眾面前,一新(新技術)一舊(舊事件)相結合,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理。

五是可操作性強,把支配權還給觀眾,讓觀眾當主人。在中國的博物館參觀,觀眾不是跟着導遊行就是隨着解說員走,別人說什麼你就聽什麼,說多少就聽多少,稍不留神就聽得一知半解,一點主動權都沒有。而在澳門參觀博物館就大不一樣,可以有選擇地參觀,可以一般性地參觀,也可以深入了解,只要你在該展區或展品前按一下錄像顯示按扭就有相關的圖像顯現在眼前,還有多種語言的解說話筒供你選擇,可重複操作。這樣,在參觀時不僅不會影響到旁人,還會使觀眾有主人翁的感覺,走進博物館,聽、看、摸全由人支配。考察澳門博物館後,不僅使人們深受啟發,而且大大增強了人們做好"華博"籌建工作的信心。

澳門的博物館之建設經驗及布展、陳列手段,實在值得人們籌建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時借鑑,把其成功的做法與人們五邑僑鄉特色結合起來進行構思,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作用價值

澳門城市多元化的一面,表現在過去四百多年來,在這珠江口上一個具戰略價值的港口裡,居民一向和平共處,務農經商,為廣州城帶來繁榮,在本地催生了並至今還存在的,這個小型社會的文化結構,以及那到處舉目可見的,縱橫交錯的城市建築。

人口的突然增長反映出現時本地人口的特點。估計現居民中,百分之五十為過去十五年移居來澳的新移民。他們大部分為中國人,抱着改善生活的目的而來,對本地的文化所知不多,在這裡過着一種與原居地的生活習慣頗為不同的生活。

然而,整個亞洲,特別是中國,正經歷着快速的經濟、文化及科技的轉變,而澳門也反映出這些變化。那些見證歷史發展的城市影象,正飛快地消失,在短期內,東西方文化交流所維繫的特色也恐怕會就此失去。

故此,對建築文物的復修和保護以及表現城市身份的種種外觀影象,使它們不致消亡,這些工作都是刻不容緩的。除了人口增加對居住的需求大增外,房產發展及投機的傾向,對這一方面的工作添加了不少壓力。

參觀信息

場館設施

博物館茶座:茶座在博物館入口處,咖啡吧在大炮台正門入口。兩處茶座將供應小吃及飲料。

博物館禮品店:供應記念品書籍明信片及其他物品。

導賞:博物館將提供免費導賞服務,包括粵語葡語普通話英語。請向大堂入口處櫃面作資料查詢。

殘疾人士參觀者請採用大炮台正門入口,博物館可提供輪椅。

門票信息

售票處及資料查詢在大堂入口處,成人15澳門元,5-10歲兒童、學生、60歲或以上長者8澳門元,5歲以下兒童免費。逢周日澳門市民可憑身份證或學生證免費參觀澳門博物館。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日,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逢周一休館(逢公眾假日照常開館)。每月15號對公眾免費開放。

最佳季節

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

1-3小時

交通信息

博物館位於大炮台上,所以可以乘坐公交抵達大炮台再步行至博物館;

公交--可乘公交10、11、21A、2、3、4、5、8A、26A、33 路在新馬路站下車,沿議事亭前地及步行徑前往;或乘坐17、18、8A、26路公交,在白鴿巢總站下車沿石仔路前往;旅客可從鏡湖馬路上段 (近鏡湖醫院) 經炮兵巷到達 。

參考資料

  1. 澳門博物館一日游 , 攜程旅行網 201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