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燒圓明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焚燒範圍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園等,其焚毀的範圍及程度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福投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1]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圓明園

簡述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2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15329505957585bf7ff8aed.jpg

規模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台;有象徵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有象徵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蘇州獅子林和海寧安瀾園的風景名勝;

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島瑤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製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淨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佛號「圓明」。[2]

594b000256b5f316ce84.jpg

園林建築特色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其餘地區則分布着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海寧的安瀾園.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蘇州的獅子林........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還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萊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洋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藝術特色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收藏着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園」。 此外,圓明園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過最多的地方。

基本簡介

英法聯軍侵華戰爭

T017090845176d001d8.jpg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藉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燒毀圓明園

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

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着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

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還收藏着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所以,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

事件背景

7810428fdf064b91905c8845b68da04d.jpg

十二年修約要求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3年還少了75萬英鎊。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着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着矛盾。 由於鴉片戰爭後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藉口

1856年10月8日上午,停泊在廣州海珠炮台附近碼頭的1艘「亞羅」號划艇正作啟航準備。這時,有1艘清軍的巡邏船急駛而來,廣東水師官兵登上划艇,把全船14名水手挨個盤問身份,並把其中12人加以扣留,押到巡邏船上,帶回廣州。「亞羅」號原是中國人蘇亞成的一艘載重100噸的划艇,後來被海盜搶走,輾轉屬於中國方亞明所有,成了走私船。

A6c362ba292d3c5a3.img.jpg 1000x520 58c24f0e.jpg

為了走私的便利,曾在香港當局領過執照,但已過期失效。中國水師搜查走私船,捕走中國水手,純屬中國內政。但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藉口該船曾在香港註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他還無中生有的捏造說,中國水師上船後曾扯下船上的英國旗,侮辱了英國。因此,他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強硬照會,無理要求立即送回被扣的全部人犯,還要向英國道歉和賠償。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里率領英國軍艦突入省河,向廣州進攻,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敵當前,兩廣總督葉名琛一味妥協,下令不許還擊。 10月29日,英軍攻入廣州城,葉名琛慌忙逃命。

1857年春,「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大資產階級掀起戰爭叫囂,英國議會通過了擴大侵華戰爭的提案。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領一支陸海軍來中國;同時向法、美、俄等國發出照會,提議聯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0月,法國拿破崙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也藉口「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羅為全權公使,率領一支侵略軍,打着為「保衛聖教而戰」的幌子,繼英軍之後開到中國。美國和俄國也同意英國的提議,積極支持英、法發動新的侵華戰爭。

這樣,四個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基於共同的利益,暫時結成了聯合侵華陣線,進一步擴大由英國首先挑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0月,額爾金和葛羅先後率領艦隊到達香港。美國全權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紛紛趕到香港,與英、法合謀,研究侵華策略。

12月,英、法組成聯軍,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別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照會,要求進入廣州城談判「修約」、「賠償損失」,並限10天內答覆,不然,則向廣州進攻。葉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會,也不作任何戰守準備。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城,葉名琛逃跑,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和廣東巡撫柏貴無恥投降。30日,廣州又一次被英法聯軍占領。占領廣州並不是侵略者的最終目的。

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國軍艦陸續北上來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時,英法聯軍照會清政府,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台。清政府不予理會。兩小時後,英法聯軍悍然以數十隻小汽輪和舢板闖進大沽口,向大沽炮台發動猛烈攻擊。守炮台的愛國官兵奮起反抗,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但終因防禦薄弱,力量相差懸殊,大沽當天被占。26日,英法聯軍到達天津城外,清政府急忙於29日派大學士桂良和吏部尚書花紗納到天津,與英、法等國代表談判,並於6月26日和27日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T0133a1120471ede4e0.jpg

咸豐皇帝虐待英法使節

英、法等國又以到北京換約為名,準備擴大戰爭。1860年春,英、法軍艦陸續開到中國,並於7月底再次集結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聯軍攻占北塘,14日攻占塘沽,21日又攻占大沽,24日進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恆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談判中漫天要價,不斷節外生枝,使談判失敗,英法聯軍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橋。 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訢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

22日清晨,咸豐皇帝帶着后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僧格林沁讓巴夏禮跪着,摁着他的頭往地上磕,讓他同意撤兵,巴夏禮說自己是個談判代表,做不了主,僧格林沁就繼續讓巴夏禮的頭一次次地磕到了地上,最後把參加談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這些人里,巴夏禮和英國對華全權專使額爾金的秘書被關押在刑部大牢,其餘人的關押地點就是圓明園。

那麼接下來在圓明園又發生了什麼呢?

這些人被押解的時候都是被用水泡過的皮繩捆住了雙手,後來就再也沒有解開過。這樣的皮繩是越勒越緊的,用不了幾天捆綁處開始腐爛生蛆。這些人剛來的時候咸豐皇帝還來審過他們,後來八里橋戰役中方失敗,咸豐皇帝倉皇出逃,剩下這些人就沒有人管了。

於是這些外國公使們就被反捆着雙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進,據後來的倖存者回憶說:《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置三天,後被扔到野地里,讓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着手上的蛆蟲滿身蔓延,精神錯亂,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國犯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了……一個倖存者居然還在獄中數蛆來着,說,一天可繁殖1000隻蛆蟲!

T01fc83714bc4677187.jpg

後來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釋放的倖存的俘虜。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就火了,去的時候是39人,回來的只有19人了,而且都被折磨得沒有了人樣,於是就決定報復。根據他們制定的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而且額爾金還特意提出了一點,那就是進了北京,不殺人不擾民,但一定要燒了圓明園,因為他的使節就是被關押在那裡的。

在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這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但北京的老百姓覺得這跟自己好像沒什麼關係,那個園子本來就是皇帝住的,與我何干,誰打進來歸誰,愛怎麼樣怎麼樣,虐待個把囚徒你們有什麼受不了的,中國多少年都是這麼過來的,而且還挑出了告示中的若干語法錯誤。以額爾金的思維所及,中國人的心理是他理解不了的,皇帝失信,百姓麻木,為了報復,他終於下達了燒毀圓明園的命令。雖然他此舉是為了報復咸豐的,但慈禧政變之後,把這個屎盆子都扣到了八大顧命大臣身上,說失信和疏於防範的責任在於他們身上,看看《垂簾聽政》,慈禧的宣詔說的很清楚

圓明園就是這樣被燒掉的,這不僅僅是中國軍事的失敗,還是中國外交的失敗,一個不懂得按照國際慣例爭取權益的國家,用野蠻的施虐製造了這個亘古的廢墟。一百多年過去了,沒多少人知道英法聯軍放火是為了懲罰當時的中國皇帝虐待使節和不守信用。

搶劫過程

侵占圓明園

T01a0a16860e4296dd2.jpg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占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掠奪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

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飽,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着織錦綢緞;有的帽子裡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着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或牲口運走,搬走。

滿目狼瘡

T01a19c5c8345416567.jpg

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裡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着大斧,把家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砸壞。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議和條件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竟藉口其被俘人員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被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與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着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

T016802458475abb8e9.jpg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就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這樣,帝國主義列強霸占了中國的九龍半島和北部的大片領土,勒索去1600萬兩白銀的巨額軍費賠款。

劫難過後

修復

圓明園被毀後,仍為皇家禁園。同治年間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範圍為20餘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

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後,慈禧太后雖然修了頤和園,但並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至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1900(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亂,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內殘存及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巧取豪奪

T01d2bc53f763e624be.jpg

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園內運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諸如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巡閱使(後賄選為民國總統)曹錕、步軍統領聶憲藩、京師憲兵司令車慶雲、公府秘書長王蘭亨等都有此般劣跡,僅京兆伊(相當於後來的北平市市長)劉夢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雲片石104大車。

當時先後駐防西苑一帶的陸軍十三師、十六師、國民軍十一師、東北軍五十三軍、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牆,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

淪為廢墟

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牆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於此前,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雲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這樣終至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歷史緣由

帝國主義野蠻行徑

一方面,人們認為是: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

另一方面,人們認為是「磕頭外交」引起的。當時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係,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

T014c88ca8a6da27c49.jpg

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

朝貢體系

但是,中國皇帝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

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有悖於己於「天下一統」的觀念,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也就是為了磕頭或不磕頭。

罪魁禍首

火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是英國額爾金伯爵(James Bruce, the 8th Earl of Elgin)。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公使巴夏禮(Harry Parkes)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Henry Loch) 打着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了一個多月。

滿清皇帝和政府一直把巴夏禮看着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根據「擒賊先擒王」的傳統計謀,他們在通州談判之前就計劃誘擒巴夏禮,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Thomas Bowlby)。

T018ad019e2332f7c5d.jpg

報複目的

額爾金得知清政府的暴行以後,決意報復。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額爾金認為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

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評論觀點

法國大文豪雨果於1861年對圓明園做出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宮的城堡一樣的建築,夏宮(指圓明園)就是這樣的一座建築。」人們常常這樣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這是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

火燒圓明園這場浩劫,正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搶劫,另一個放火焚燒。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有評論說:一代名園圓明園的毀滅,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也是文明古國落後了也會挨打的證明。

F7a9c16569cf4564a365e417786e6435.jpg

歷史真相

恥辱

圓明園被說成是人民的「恥辱」,每到危機時刻就要往事重提。但問過許多人,當年英法聯軍以什麼理由或者說是以什麼藉口燒毀圓明園,卻沒有多少人答得上來,人們想當然的認為: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不過,難以想像的是,當英國及法國的道德水準只是停留在燒殺搶掠層次之上的時候,他們怎麼可能創造出空前繁榮的物質文明;如果他們真的只是像那些當年燒毀羅馬的野蠻人一樣隨便在北京放火,很難想像在他們中間竟會產生出幾乎是不可盡數的思想大師,深刻影響着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許多人注意到,對於英法聯軍當年用於焚燒圓明園的理由,被小心翼翼的掩蓋起來,似乎其中真有什麼難言之隱。十多年前有一場火爆的電影,片名就叫《火燒圓明園》,裡面的英國人莫名其妙就把圓明園給燒了。其實,對於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的藉口,完全可以公開予以揭露,他們用以掩飾其罪行的所謂理由,應該予以堅決駁斥。但在中國的歷史著作當中,對此居然諱莫如深,最多也就只用幾個字提及,一掠而過,好像是害怕泄露什麼國家機密。 當人們對事情經過知之甚少時,怎麼就可以發表那麼多的感概。

言歸正傳,再回到圓明園的問題上去。顯然,有了前面的一段鋪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一段歷史並提出新的解釋。

文明的衝突

被人們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那場戰爭,借用塞繆爾·亨廷頓的話來說,本質上是一場文明的衝突。當時滿清政府與英法兩國激烈交涉的主要焦點是「公使駐京」一項,被清方列為談判中的「第一要事」。至於在今天被人們所看重的「利益」,如開放外貿口岸、允許外國人內地旅遊、協定關稅、保護傳教士、賠款、領事裁判權等等,對於手操生死予奪大權的皇帝來說,都是可以隨意處置的小事一樁,雙方很快就在這些小事上達成了協議。

0b26-ifrwayw3403284.jpg

後來,皇帝還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關稅等更多優惠來換取英法兩國取消。

在解釋這些史實時,需要從中國傳統的「天下一統」觀念談起,按照這一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但這一觀念必須得到夷狄們的認同,所以,中國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稱之為「磕頭外交」。現在的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

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在事實上促使「天下一統」觀念的破產,而這種「天下一統」觀念長期以來被人們廣泛接受,與儒家「禮治」思想的結合,就匯成了古代中國獨裁專制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源泉。這一改變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使合法性的來源逐步枯竭。

如果有人---儘管是一些犬羊之性的夷狄,可以公然拒絕向皇帝本人磕頭,其他人是否可以同樣效法?如此推導下去皇帝天下共主地位就會搖搖欲墜,那他還能在金鑾殿上穩坐多久?除此之外,公使長駐北京,又被看作是類同古代的「監國」,按照滿清政府當時的理解,駐京外國公使可以在京城裡任意收稅,干涉政令,折遷民居衙署,建立高樓,布署各類武器,總之是如同太上皇似的為所欲為。中國淪為外夷監守,自然萬不可行……

歷史的悲劇

在對圓明園被焚毀經過有了一個大致上的了解之後,我們的義憤填膺就不只是指向英法兩國了。皇帝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即使這一準則在中國幾乎沒有多少人遵守。

17983004 990669.jpg

額爾金勳爵在中國,最痛恨那些 「把這一古老文明踐踏在腳下的人」,由他來下令焚毀圓明園,不啻是歷史的悲劇。但無論怎樣,比起中國在那場戰爭中所喪失的150萬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圓明園實在算不了什麼。 對圓明園的大肆渲染和對國土淪喪的隻字不提或是輕描淡寫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英法聯軍放火報復的憤怒譴責與對專制制度野蠻暴行的有意隱瞞同樣構成鮮明的對比,正是通過如此處理,圓明園才能在政治動員中發揮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熱情緒之外,還能把社會輿論導向現實政治所需要的主題。

西方解讀

「夏宮」

1860年10月7日上午,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歐洲人更願意稱之為中國皇帝的「夏宮」。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這座園林是中國統治者的世外桃源,聚集了大片精美的宮殿、寶塔、亭台、廟宇、湖泊、花園及樹林,包括一座由意大利建築師在18世紀修建的歐洲風格宮殿——西洋樓。此外,圓明園還存放着外邦進貢的禮品,這使它成為當時世上最著名的工藝品收藏地之一。

東方情調

概而言之,中國皇帝的這座夏宮是「東方情調」最典型的代表,是曾在18世紀橫掃歐洲園林設計的「中國風」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法國傳教士王致誠(Jean Denis Attiret)於1749年出版過一本關於圓明園的著名著述;1753年,瑞典國王就在斯德哥爾摩以外的夏宮建造了「中國宮」;

1761年,英國人為威爾士公主奧古斯塔修建了一座中國寶塔,後來那裡成為英國皇家植物園。正如王致誠所說,要讓歐洲人明白圓明園到底像什麼,這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作為整體,它無法類比於我們的建築方式和建築學規則」。它太龐大,太多元,太優雅,太曇花一現而又根本無法抗拒。法國作家雨果形容它,是「幻想的原型」、「月宮般的仙境」、「大理石建造的夢」。

562ba60321844a10850bed4f57a52269 th.jpg

1860年10月7日闖入這座世外桃源的歐洲士兵,被它的壯麗景象徹底征服。法軍總司令孟斗班(Montauban)寫道:「在歐洲,沒什麼東西能令我們感到如此奢華。」圓明園讓這些人眼花繚亂得無以言表。」一名法國士兵阿爾曼得·魯西寫道:「看到的景象讓我目瞪口呆、頭暈眼眩……突然之間,一千零一夜對我來說完全真實可信。」

有組織劫掠

48小時裡,圓明園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的目標。士兵們砸碎花瓶和鏡子,撕下畫幅和捲軸,他們破開倉庫搶奪絲綢,並用這些珍貴的織品包紮馬匹;他們裹上皇后的鳳袍,口袋裡裝滿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水晶。魯西記載道:「兩天內,我拿到了價值3000萬法郎的絲綢、珠寶、瓷器、銅器和雕塑」 ,這是一場令人錯愕而迷幻的狂歡,「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覺」。

最後,在10月18日,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James Bruce,他是惡名昭著的古希臘石雕收集者七世額爾金伯爵之子)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在其後的兩天時間裡,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尤為慘重的損失是帝國的圖書及檔案館(指文源閣——譯者注),約一萬零五百捲圖書檔案,包括有關中國歷史、科技、哲學及藝術最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額爾金的大火中灰飛湮滅。

Ad30d81edd584949bea796eae8298c2d.jpg

由於不少樓閣由易燃的松木構築,卷着松香的濃煙一連數日瀰漫於北京北郊的天空。「再也沒有一雙眼睛能夠見證另一個時代的藝術天賦和品位了」,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Robert McGhee)這樣寫道,語氣中毫無愧疚,「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裡再無宮殿的痕跡吧。現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

文化毀滅行動

火燒圓明園無疑是歷史上最為惡劣的文化毀滅行動之一,直可與焚燒亞歷山大大帝圖書館及哥特部落踐踏羅馬相比肩。法國人當時就已指出,這就如同盧浮宮和法國國立圖書館同時被毀。而且,這一暴行是兩個國家所謂「教化」非歐洲世界的代表性行為。

火燒圓明園充分說明了這一行動的偽善及其種族主義根基。在歐洲文明國家間,此類文化毀滅行為甚至在戰爭期間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中國顯然未被包括在這一道義原則之內。中國人沒有忘記這個教訓,它在今天仍記憶猶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