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鍋(朱相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火鍋》中國當代作家朱相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火鍋

說起火鍋,自然就想到重慶;言及麻辣燙,一準聯想到四川。殊不知,巴蜀自古一家,從來都是合併稱謂,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重慶才脫離四川而去。重慶去了,似乎把火鍋也帶走了,讓我們四川人心痛不已,實實在在有些捨不得。

火鍋,不是重慶的專利,也不是四川所特有,緊鄰四川的雲貴湘鄂,及至陝南甘南,都有吃火鍋的傳統。早先的火鍋,並不如今天紅火,也沒有今天的辛辣,它只是普通人家冬天里趁熱吃菜的一種吃法。這種吃法,平時並不多見,只在過年時候,為孝敬牙口不濟的老人,桌上才有火鍋出現。

在過去的年代里,一個家庭最老的人,就是那家的皇帝,一切決策都要從他那裡出來。他的決斷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這個家庭的興盛大計。若是這老人營養不良,腦力遲緩,沒有英明決策,這個家庭就必敗無疑。所以,人到老年,陽氣漸衰,畏冷畏寒,有那等睿智老人,就想到了把好東西燉爛趁熱吃的火鍋。

原始的火鍋,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純屬青銅鑄造。銅爐上面,有中部鼓凸的銅囪,銅囪四周焊接上盛煮菜餚的銅圍鍋,圍鍋可蓋上中空(套住銅囪)的銅鍋蓋,往銅囪里放進燃燒的薪炭,圍鍋里立刻翻騰起來。其實,這是富貴人家才有的火鍋,而未脫貧的百姓家的火鍋,那就要再往前向新石器時代追溯。他們走向荒野,找塊堅硬石頭,用鐵鏨掏空中部,把瓦罐放在石爐的三個支點上,照樣煮出噴香的菜餚,讓圍着瓦罐的老人們,照樣吃得微汗津津,向爐醉去。不過,這樣的火鍋就有了另外的名字——砂鍋。

那時,沒有火鍋底料,吃法也沒這多講究,清水裡放幾片老薑,幾瓣陳蒜,幾個紅辣椒,就可煮得滿屋溢香。沒有毛肚黃喉,唯有豆腐豬血,青菜嫩豆苗,什麼都可放進去煮。煮啥啥香。若要點點油膩,肥肉豬蹄膀,那就只好別罐煨得稀爛,再倒進瓦罐,慢慢吃,慢慢喝。老人們用筷子夾住那軟爛東西,放進無多牙齒的嘴裡,輕輕一抿,嘴一癟,「咕嘟」一聲,那美味就到了它應該去的地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重慶的巷陌里,盛行一種小火鍋。一人一鍋,幾片豆腐,一碟兒豬血或是雞血鴨血,幾苗嫩豌豆尖兒,就可燙來佐一壺小酒。然後,偏偏倒倒走出店門,迎着冷風,散發着熱氣和酒氣,同路人分享酒味的醇香。就這樣,人們在不警不覺中,就把一個山城的寒冬,完完整整地交給了春天。

近二三十年來,火鍋的名聲越來越大,遍及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人們把個火鍋吃得昏天黑地,天地旋轉。重慶和四川,竟然成了火鍋底料的配發中心。底料中,盡顯「辣」的威力,把個「辣」字炫得天上才有,地上竟無。在從不吃辣的地方,忽悠得人們竟以「吃辣」為能事。在東北,遇上四川人,就像見到了「辣」的神話。你若畏懼辣,馬上就會招來質疑——莫非不是四川人?   我不能吃辣,白做了一回四川人。但我要告訴天下人,正因年輕嗜辣,才將一副上好的腸胃,傷成今天的樣子。其實,火鍋關鍵在「火」,並不需要很辣,它只是冬天裡喝慢酒的老人守着的那一瓦罐熱菜。[1]

作者簡介

朱相友,四川省儀隴縣第二中學退休教師。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喜歡把自己經歷的故事同他人分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