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楊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灰楊柳 |
藍桉葉(拉丁學名: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別名:灰楊柳),桃金娘科植物藍桉的葉。它原產於澳大利亞。
其樹皮灰藍色,嫩枝略有棱,葉片卵形,基部心形;成長葉片革質,披針形,鐮狀,葉長1.5~3cm;花大,白色,徑約4cm,單生或2~3朵聚生於葉腋內,無花梗或極短,花絲纖細,花葯橢圓形;子房與萼管合生,花柱長7~8mm,蒴果半球形,果緣平而寬,果瓣不突出,果期夏季及冬季。
基本內容
界:植物界
中文名:藍桉葉
簡述
【藥名】桉葉
【別名】桉樹葉、藍桉葉、羊草果葉、灰楊柳、玉樹、小球核桃、藍油木、楊草果桃、灰葉桉。
【漢語拼音】an ye
【英文名】Leaf of Tasmanian Bluegum
【拉丁植物名】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
【歸經】歸肺;胃;脾;肝經
【性味】味辛;苦;性寒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藍桉的葉。
【科屬分類】桃金娘科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痰理氣;殺蟲止癢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一般鮮用;或製成桉葉油使用。
【資源分布】原產澳大利亞。
植物形態
常綠大喬木。樹皮灰藍色,往狀剝落;嫩枝略有棱。幼嫩葉對生;葉片卵形,基部心形,無柄,有白粉;成長葉片革質,披針形,鐮狀,長15-30cm,寬1-2cm,兩面有腺點,葉長1.5-3cm,稍扁平。花大,白色,徑約4cm,單生或2-3朵聚生於葉腋內;無花梗或極短;萼管倒圓錐形,長1cm,寬1.3cm,表面有4條突起稜角和小瘤關突起,被白粉;帽狀體稍扁平,中部為圓錐狀突起,比萼管短,2層,外層平滑,早落;雄蕊多數,長8-13mm,多列,花絲纖細,着生於花葯中部,花葯橢圓形,闊耳狀縱裂;子房與萼管合生,花柱長7-8mm,粗大。蒴果半球形,有4棱,寬2-2.5cm,果緣平而寬,果瓣不突出。果期夏季及冬季。
藥理作用
用柱層析法從藍桉中分離出一種物質,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制作用,在試管內對破傷風桿菌及白喉桿菌毒素有解毒效力。家兔皮下注射此物質0.2mg/kg後,兩周內未見毒性反應。桉葉的水提取液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副傷寒桿菌的氧消耗及其琥珀酸脫氫酶活性,此抑制作用與革蘭氏反應無關,但與藥液濃度成正比。藍桉中提出的桉葉油(Oleum Eucalypti)在6%以上的濃度,試管內能抗結核桿菌(H37Rv),用於10餘例肺結核患者(吸入或氣管滴入)亦有一定療效。
藍桉葉浸劑和桉葉油可作為吸入劑用於呼吸系疾患,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患者內服後有祛痰作用,哮喘時既可內服又可吸入。桉葉油及藍桉葉浸劑尚可用於某些皮膚病,並作為創面、潰瘍、瘺管的沖洗劑。桉葉油內服後有驅鈎蟲作用,其鞣酸有輕度收斂性質,其揮髮油有驅風作用,揮髮油從消化道吸收,部分由呼吸道排泄。此外,桉葉油尚可用作除臭劑及神經痛患者的鎮痛藥,有人認為藍桉葉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中藥化學成分
自葉中分離到大果桉醛(macrocarpal)A,B,C,D,E[1],正三十三烷-16,18-二酮(n-tritriacontane-16,18-dione)[2],葉和花蕾中含有藍桉醛(euglobal)Ⅰa1,Ⅰa2,Ⅰb,Ⅰc,Ⅱa,Ⅱb,Ⅱc[3],Ⅲ,Ⅳb,Ⅶ,Ⅴ[5],葉中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ol即quercetin),槲皮甙(querictrin),芸香甙(rutin),金絲桃甙(hyperoside),槲皮素葡萄糖甙(quercetol-3-glucoside)[6],以及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龍膽酸(ga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7]。葉面的蠟中含有5,4-二羥基-7-甲氧基甲基黃酮(5,4-dihydroxy-7-methoxy-6-methylflavone),白楊素(chrysin),桉樹素(eucalyptin),8-去甲基桉樹素(8-demethyleu-calyptin),及4,5-二羥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黃酮(sideroxylin)[8].葉中的按髮油主含桉葉素(cineole),另有丁香烯(caryophyllene)[9]。樹皮和木質部中分離到三十三烷-16,18-二酮,3-O-甲基並沒食子酸-4-鼠李糖甙(3-O-methylellagic acid-4-rhamnoside),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及並沒食子鞣質(el-lagitannin)D-1、D-2、D-6、D-13[10]。
藥毒理學
曾有報道桉葉油中毒29例,其中7例死亡。致死量最小的僅3.5ml,但也有服至30ml而得以恢復者。[1]
中毒症狀為上腹部燒灼感、噁心、嘔吐、眩暈、乏力、皮膚蒼白或青紫、四肢發冷、脈搏細速、昏沉欲睡,甚至譫妄、涼厥。病人呼氣中有強烈的桉葉油氣味,可持續1-2天,有時尿、糞中也有氣味。部分敏感患者對常用量亦可引起皮炎。
功用主治
治感冒,流感,痢疾,腸炎,關節痛,膀胱炎,燙傷,疥癬,丹毒,神經性皮炎,濕疹,癰瘡腫毒。 ①.《觀代實用中藥》 :解熱,治腸炎及膀胱疾患。 ②.李承祜《生藥學》 :煎液,治丹毒與其他傳染性化膿症。 ③.廣西中藥志》 :預防感冒和治療痢疾。 ④.四川中藥志》 :治關節痛及作外科手術後之罨包。
選方
- ①治腸炎下痢 :桉葉、馬齒莧、地錦草、茶葉。煎湯服。
- ②治關節疼痛 :桉葉、香通、松節、骨碎補。煎湯服。
- ③治膀胱炎,小便下血疼痛 :桉葉、石葦、海金砂。煎湯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 ④治疥癬 :桉樹葉煎水洗。(《雲南中草藥》)
- ⑤治流腦、流感、鈎蟲病 :桉樹葉三錢。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
- ⑥治神經性皮炎,癰瘡腫毒,麻風潰瘍 :桉樹葉適量,煎水外洗。(《文山中草藥》)
- ⑦治腮腺炎,結膜炎 :核樹葉三至五錢。煎服。
- ⑧治皮膚濕疹 :桉樹葉熬膏外敷。
- ⑨治燒燙傷,外傷出血 :桉樹葉研粉撒傷部。(⑦方以下出《雲南中草藥選》)
一般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8錢。外用:煎水洗、研粉撒或熬膏敷。
臨床應用
1.預防麻疹:用桉樹葉60斤,加水350斤,煎成150斤。3個月至1歲,每次1食匙;2~4歲每次2食匙;5歲以上,每次3~4食匙;均日服3次,共服9天。計觀察267人(其中有接觸史的兒童160人),經2個月,出疹者16人,占有接觸史人數的10%,占易感兒童人數6%。在同時期另用胎盤粉糖漿觀察30人,其中有接觸史者22人,服藥後3~9天先後出疹者共19人,占有接觸史人數的86%,占易感人數63%;再用紫草根、甘草複方煎劑觀察16人(有接觸史兒童11人),服藥後9天仍出疹者10人,占有接觸史人數91%,占易感人數66%。因而認為桉樹葉對預防麻疹似有一定效果。 2.治療鈎蟲病:取雲南普洱縣產的桉樹葉,陰至半干。每次1市兩,切碎加水漫沒,煮3小時左右,過濾濃縮至50~60毫升。於飯前1次服下,不加瀉劑。治療H蟲病患者(7~20歲學生)206例,治療前均經鹽水漂浮法找到鈎蟲卵;服藥後15日用同法複查175人,結果陰性105人,陰轉率60%。服藥後個別病例出現頭疼及腹部不適,但在次晨即行消失。 3.治療細菌性痢疾:應用15%桉葉煎劑對70例菌痢行保留灌腸,每天1次,每次100毫升。觀察結果,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平均4.7天,腹痛、里急後重及膿血便消失平均3~4天。其中36例患者經糞便培養分離出弗氏痢疾桿菌,治療後1天陰轉者10例,2~5天者15例,6~10天者7例,11~17天者4例。又應用50%桉葉煎劑內服,日服3次,每次4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10例急性典型菌痢,平均糞便培養轉陰時間為3.3天。此外,用桉樹葉洗淨曬乾研粉,每次1克,小兒酌減,日服4次,治療一般腹瀉200餘例,全部有效。如遇重症腹痛劇烈者,可配合白芍、甘草、木香等止痛。 4.治療肺結核:一口服法:50%桉葉煎劑每次20~50毫升,日服3次,連服3個月為一療程;如一般情況良好者,休息半個月,再服一療程。小兒和婦女可用按葉糖漿(煎劑1000毫升中,加單糖漿150~200毫升)20~50毫升,日服3次,連服3個月。如吐膿樣臭痰或伴有口腔炎者;並用10%桉葉煎劑漱口,可以清潔口腔,解除痰液臭味。治療浸潤型肺結核11例,顯著進步3例,一般進步6例,無變化4例,顯著進步1例,一般進步6例,無變化4例,惡化3例;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進展期9例,顯著進步1例,一般進步4例,無變化2例,惡化2例。 二氣管滴入法:用1~2%的桉葉油,每次約10~20毫升。試治10例,用藥後主要症狀迅速減輕或消失,痰菌轉陰,空洞逐漸縮小,經1~2個月即趨向閉合。 三煙捲式吸入法:用一普通煙嘴(不用化學制的),放置少量棉花,將桉葉油滴在棉花上,即可吸入(不點火)。每次用藥0.5~1毫升(純桉葉油),每日吸入3~4次,每次約10分鐘,吸入時不可使藥液接觸口腔,以免刺激口腔粘膜。 四霧化吸入法:每次5毫升,每日1次。
桉葉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本品呈鐮刀狀披針形,長8-30cm,寬2-7cm;革質而厚;葉端尖,葉端尖,葉基不對稱,全緣;葉柄較短,長1-3cm,扁平而扭轉。表面黃綠色,光滑無毛,有多數紅棕色木栓斑點,對光透視,可見無數透明小點(油室)。羽狀網脈,側脈末端於葉緣處連合,形成與葉緣相平行的脈紋。揉之微有香氣,味稍苦而涼。
以葉大、完整、梗少、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葉橫切面:表皮細胞呈長方形,外有較厚的角質層,下上表皮均有深陷氣孔。葉肉部位上下表皮內側各有2-4列柵欄細胞,而以上面較為明顯;海綿組織3-4層類多角形細胞,其間有大型深生油室,直徑120-260μ ,破損的油室則充滿了色素物質;此外細胞中尚有草酸鈣簇晶及方晶。中脈寬主扁,維管束為外韌型;木質部極為發達,幾成環狀;韌皮部狹窄,細胞中含有方晶或棕色物質。
維管束周圍有2至多層中柱鞘纖維,壁厚。纖維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形狀晶纖維。中脈上下表皮內側各有5-6列厚角細胞。側脈維管束的上下二側可見有強木化的纖維束,占葉肉的全部組織,此處葉肉部無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
參考文獻
-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今日的一縷英雄, 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