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灰林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灰林鴞
原圖鏈接

灰林鴞 (Strix nivicola) 俗名:森鴞,高砂梟,山階氏木梟,雪鴞,華南木梟,是生活在台灣高山上的貓頭鷹宜蘭太平山台中大雪山南投塔塔加都很有機會觀察到灰林鴞的身影。[1]分類學家將東亞地區的灰林鴞與歐洲中亞北非地區的灰林鴞分家,而台灣地區灰林鴞為其中一特有亞種(S.n.yamadae)

特徵

灰林鴞體型其實不大,身長約46公分,體重:300-450g。大型貓頭鷹,無角羽。頭頂至後頸為深黃褐色,具有黑色斑點。眉斑白色,顏盤周邊由黑斑連成,似切半的蘋果形狀。胸腹部黃褐色有明顯之黑褐色箭矢狀橫斑。尾羽褐色,有白色橫紋。

由於牠的的耳朵長在不同的位置上(右耳較高,左耳較低)所以聲音聽起來非常立體,因此,配合上眼睛的距離計算可以正確地找到獵物的位置。灰林鴞有十四塊頸骨,能左右270度+上下90度的轉動。貓頭鷹通常飛行時都靜悄悄的,那是由於其羽毛邊緣為梳狀,所以振翅時沒有聲音。也為牠們在夜間覓食時,帶來極佳的掩護[2]

習性

灰林鴞白天通常在隱蔽的地方睡覺,單獨或成對活動。完全夜行性,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獵食齧齒目,夜間以視覺及聽覺來捕捉獵物,食取任何可到手的小動物,包括鼠類、類、蛙類、蜥蜴昆蟲等。偏好在道路邊覓食,因此夜晚在高山的公路常有機會可看到灰林鴞站立在交通牌誌上等待獵物經過。鳴叫聲類似鴿子的「咕魯咕」。築巢於樹洞或利用其他鳥類舊巢。[3] 大部分的灰林鴞在南方為留鳥不遷徙,領地性很強,但夏季在北方繁育的灰林鴞冬天是遷徙到南方去的,來年再回到北方繁殖。[4]

雛鳥長出羽毛後10天就會離開鳥巢,此時它們的飛羽並未長好,所以出巢以後的數天裡往往還不能飛行,但它們的本能是會爬樹。

灰林鴞雛鳥
原圖鏈接  

棲地分布

分布於海拔1800~2600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或針葉林,喜愛停棲及獵食於森林邊緣及開闊處的交會地帶。

  1. 灰林鴞. 台灣國家公園 (中文). 
  2. O'Summer
  3. 灰林鴞.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14-08-21 (中文). 
  4. (第165期)拍攝灰林鴞. 每日頭條. 2016-06-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