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蛇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蛇髻

靈蛇髻是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富於變化的髮髻式樣,隨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種式樣,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

分類 古代髮式

外文名 Viper Ji

時代 始自魏、晉時期

目錄

婦女髮式

蔽髻

典故

婦女髮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追崇飛仙式的高髻,喜歡高而危斜的形式。[1]


蔽髻

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

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髮挽成各種髮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

沒有蔽髻那樣複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

典故

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采蘭雜誌》:「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

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參考資料

  1. 靈蛇髻,搜狗, 201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