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炁 |
「炁」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於「氣」。
炁,qì同「氣」,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機能。 先秦和西漢時期,有不少論述炁的著作如《 老子》、《列子》、《 莊子》、《 管子》、《鶡冠子 》、《 荀子》、《淮南子 》、《 黃帝內經》等 ,大多是道家著作或與道家有關的著作。
基本內容
中文名:炁
部首:火
結構:上下結構
基本釋義:古同「氣」
讀 音:qì
總筆畫:8
五筆:AQOU
詳細字義
《康熙字典》記載
《巳集中》《火字部》炁
《廣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同氣。詳氣部氣字注。《關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序訣》:五藏生五炁。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炁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廣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同氣。詳氣部氣字註。《關尹子·六匕篇》以一炁生萬物。
說文解字
饋客芻米也。從米氣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餼,氣或從食。,氣或從旣。許旣切
炁的釋義
「元炁」,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國時期宋鈃、尹文的「心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於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基於元氣學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東漢時傳來的印度佛教,經魏晉和南北朝而在南北各地廣泛傳播開來。為了能讓中國人理解接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附會中國傳統的儒、道學說,因此佛徒們也都大講元氣。如魏晉時的安世高、東晉時的道安、唐代的宗密等佛教大師都說過元氣生萬物,但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空」,是「心」,強調「心生萬法」,「萬法皆空」,元氣只能處於「空」和「心」之下。因此,佛教是半截元氣論者,元氣概念只是他思想體系中的一個環節。
儒道二家所信奉的元氣生成論,在唐代受到佛教越來越嚴峻而且深刻的挑戰和衝擊,但這個理論和信念,並未被佛教的陣陣浪潮所湮沒。相反,它不但在唐代受到道家的維護和闡揚,入宋後更成為理學衝決佛教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使佛教在宋代以降的思想界再無立足的尊嚴,佛教社會影響力逐漸下降。
各行術語
1、同「氣」〖同「氣」〗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恆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蒙而還歸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頡超聖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而靈通,曰道;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入剎塵,曰道;大包天地,曰道;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2、在中醫中,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1]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在中醫學術語中,炁的表達有各種不同的意義,如五臟之炁,六腑之炁,經脈之炁等。
3、動畫《地靈曲》中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能量。
4、動畫《一人之下》中人類通過先天遺傳或者後天學習掌握名為炁的能量以獲得各種能力。
5、動畫《俠嵐》中俠嵐使用的力量是元炁。
參考文獻
- ↑ 張至順道長的《炁體源流》字字千金,精緻的書,不捨得放手,網易,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