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紗帽

圖片來自虎窩淘

烏帽,又稱烏紗帽,又稱紗帽,自東晉開始,到清軍入關易服令廢止,在中國風行一千餘年。歷代形制有不少變化,但都是以烏紗覆蓋,亦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在南北朝後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頭飾「幞頭」。發明幞頭的目的,是為了「便武事者也」,用輕質的絹羅將頭髮束緊,頭頂上輕便利落,自然無礙馳射。大致在隋唐之間,為了追求造型的美觀,襆頭之內被加上硬質襯冠。自唐至宋,巾角也轉換成花樣翻新的帽翅,同時改用硬挺的漆紗當做面料,最終形成烏紗帽,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已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 」後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大合靴 . 在唐代,天子百官、庶民百姓,不論貴賤均可以戴服 . 不少唐代文人都曾在其詩句中提及烏紗帽. 如柳宗元有詩句:「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 」白居易在其《初冬早起寄夢得》一詩中也有「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的句子. 烏紗帽在唐代與「白接鬵」一樣,是一種日常便帽.[1]

歷史沿革

而到了隋朝時期,烏紗帽逐漸變成了一種等級的象徵,烏紗帽上的玉石裝飾有著嚴格的限制,一品官員的烏紗帽上可以裝飾九塊玉石,而六品以下的官員則不能有任何玉石裝飾。唐朝接替隋朝之後,烏紗帽成了正規場合必備的物品,如官員上朝和宴請客人時都要戴著烏紗帽。唐朝著名的大詩人白居易就在他的《感舊紗帽》一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趙匡胤經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後,每次朝儀時下面的大臣們都會交頭接耳,關鍵是他自己還聽不清大臣們說的是什麼,於是命令製作烏紗帽的官員要在帽子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上面新增不同的花紋來區別官位的大小。注意,這個時候的烏紗帽還是一種很普遍的帽子,民間的百姓依然可以穿戴。根據歷史記載,烏紗帽被正式定為「官帽」始於明朝的洪武年間。在《明史·輿服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規定通過科舉考試後還未被授予官職的狀元或者進士,都可以穿戴烏紗帽,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烏紗帽就正式成為了朝廷官員特有的標誌。


日本

日本在奈良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高頂烏紗帽,演變成烏帽子

朝鮮

朝鮮王朝時,人們把高頂烏紗帽周圍加上圓形帽檐成斗笠狀,稱為黑笠。當時又仿效明制官服,以插上帽翅的烏紗帽作為官帽,又稱烏帽

參考文獻

  1. 烏帽,歷史趣聞網,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