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煙臺西炮台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西北部的通伸崗上。通伸崗,又稱「通伸山」,《福山縣誌》載「因其麓有古石臼欹側,泉自中出,不凍不涸,名通神泉,神伸同音,故山名通伸山」。

通伸山最高海拔106米,面積10.7公頃,在西炮台公園的西側垛山頂上,於1985年建有烈士紀念碑。因山上建有護衛煙臺的海防炮台,並與東炮台相對峙,所以得名為西炮台[1]

目錄

始建

西炮台建於清末。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為加強海防,在此修築圩圍、望樓,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又增修炮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在軍事上引進西方先進設施,遂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聘請德國技師監修炮台,擴而建之,並引進德國弗里德里希·克魯勃炮裝備炮台,始成今日之規模。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 「......拆毀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於是清政府下令將西炮台的炮機拆除,炮身與炮座於1938年被日軍侵煙時拆毀。

結構

西炮台由瓮城、炮台、指揮所、演兵場、彈藥庫、城牆等組成。進西炮台,首先要入瓮城。它是用土石堆積而成的保護城門之牆。瓮城之里便是西炮台的南大門,門高 3.5米,厚6米。大門上額鐫刻着「東藩」兩個燙金大字,意為這裡是我國東部沿海的屏障,保衛京津的門戶。進入大門,7000平方米的演兵場豁然開朗。當年守衛炮台的愛國將士就在這裡砥刀礪劍,苦練殺敵本領。這裡陳列着有累累戰功的坦克火炮兵器,使人們又聯想到往日那硝煙瀰漫的戰場,愛國將士盡忠報國浴血奮戰的衝殺景象。

穿過演兵場,沿着青石鋪就的的台階拾級而上,迎面便是一座半地下指揮所。它占地580平方米,整體建築用淡紅色石島石砌成,莊重古樸,具有突出的建築特色。指揮所外中門上額橫書「威振罘山」四個金字(煙臺古稱芝罘,因其芝罘島而得名),這四個字,充分表現了愛國將士保家衛國,志在必勝的赤膽忠心。指揮所內中門頂上橫書「鞏金湯」三個字。意為西炮台堅不可摧,固若金湯。該建築有三門四室,通道兩側為指揮室、官兵營房及彈藥庫。指揮所頂端兩側雕刻陰陽八卦圖案[2]

西炮台各炮位之間用城牆聯接,總長約700餘米,依山就勢,蜿蜒而建。牆上設射擊孔200餘個。牆的內側設有跑馬道,供傳遞信息用。傳說城牆及炮位是大黃米湯汁與三合土調和而夯成的,雖歷經風侵雨蝕,仍堅固如初。1990年,國家級專家、國務院文物委員鄭孝*、羅哲文先生來煙,專門到西炮台考察,對西炮台的建築特點讚不絕口。

歷史價值

西炮台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既具古代城堡特點,又具近代先進軍事設施的封閉式古炮台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西炮台地勢突兀,位置險要,面對海疆,視野開闊,在發生戰爭時,進可攻,退可守,軍事位置十分重要。1979年這裡被闢為「西炮台山公園」,1992年定名為「西炮台山國防公園」。

視頻

煙臺西炮台 相關視頻

西炮台——古炮殘垣講述塵封的煙臺往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