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熱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熱管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熱管技術是1963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喬治格羅佛(George Grover)發明的一種稱為「熱管」的傳熱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熱傳導原理與相變介質的快速熱傳遞性質,透過熱管將發熱物體的熱量迅速傳遞到熱源外,其導熱能力超過任何已知金屬

熱管(heat pipe)技術以前被廣泛應用在宇航、軍工等行業,自從被引入散熱器製造行業,使得人們改變了傳統散熱器的設計思路,擺脫了單純依靠高風量電機來獲得更好散熱效果的單一散熱模式,採用熱管技術使得散熱器即便採用低轉速、低風量電機,同樣可以得到滿意效果,使得困擾風冷散熱的噪音問題得到良好解決,開闢了散熱行業新天地。常見於cpu的散熱器上。從熱力學的角度看,為什麼熱管會擁有如此良好的導熱能力呢?物體的吸熱、放熱是相對的,凡是有溫度差存在的時候,就必然出現熱從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的現象。從熱傳遞的三種方式來看(輻射、對流、傳導),其中對流傳導最快。熱管是利用介質在熱端蒸發後在冷端冷凝的相變過程(即利用液體的蒸發潛熱和凝結潛熱),使熱量快速傳導。一般熱管由管殼、吸液芯和端蓋組成。熱管內部是被抽成負壓狀態,充入適當的液體,這種液體沸點低,容易揮發。管壁有吸液芯,其由毛細多孔材料構成。熱管一端為蒸發端,另外一端為冷凝端,當熱管一端受熱時,毛細管中的液體迅速汽化,蒸氣在熱擴散的動力下流向另外一端,並在冷端冷凝釋放出熱量,液體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細作用流回蒸發端,如此循環不止,直到熱管兩端溫度相等(此時蒸汽熱擴散停止)。這種循環是快速進行的,熱量可以被源源不斷地傳導開來。

基本工作

典型的熱管由管殼、吸液芯和端蓋組成,將管內抽成1.3×( )Pa的負壓後充以適量的工作液體,使緊貼管內壁的吸液芯毛細多孔材料中充滿液體後加以密封。管的一端為蒸發段(加熱段),另一端為冷凝段(冷卻段),根據應用需要在兩段中間可布置絕熱段。當熱管的一端受熱時毛紉芯中的液體蒸發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壓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熱量凝結成液體,液體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細力的作用流回蒸發段。如此循環不己,熱量由熱管的一端傳至另—端。熱管在實現這一熱量轉移的過程中,包含了以下六個相互關聯的主要過程:⑴熱量從熱源通過熱管管壁和充滿工作液體的吸液芯傳遞到(液---汽)分界面;⑵液體在蒸發段內的(液--汽)分界面上蒸發;⑶蒸汽腔內的蒸汽從蒸發段流到冷凝段;⑷蒸汽在冷凝段內的汽.液分界面上凝結:⑸熱量從(汽--液)分界面通過吸液芯、液體和管壁傳給冷源:⑹在吸液芯內由於毛細作用使冷凝後的工作液體回流到蒸發段。

工作原理

在加熱熱管的蒸發段,管芯內的工作液體受熱蒸發,並帶走熱量,該熱量為工作液體的蒸發潛熱,蒸汽從中心通道流向熱管的冷凝段,凝結成液體,同時放出潛熱,在毛細力的作用下,液體回流到蒸發段。這樣,就完成了一個閉合循環,從而將大量的熱量從加熱段傳到散熱段。當加熱段在下,冷卻段在上,熱管呈豎直放置時,工作液體的回流靠重力足可滿足,無鬚毛細結構的管芯,這種不具有多孔體管芯的熱管被稱為熱虹吸管。熱虹吸管結構簡單,工程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