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焦作市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焦作市博物館成立於1965年,由郭沫若先生親題館名。館區占地24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500平方米,展廳面積5000平方米。本館是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單位,也是全市的文博培訓基地。現擁有藏品近三萬件,「鎮館之寶」漢代陶倉樓多次赴海外展出,亮相2010上海世博會河南館,架起了焦作走向世界、世界了解焦作的橋樑。現有基本陳列「漢代陶樓綜合陳列」和「山陽石刻陳列」,每年還舉辦豐富多彩的臨時陳列。

發展歷史

焦作市博物館成立於1965年1月8日,由郭沫若先生親題館名。1996年,新館竣工落成。焦作市博物館新館位於焦作市建設中路,占地24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500平方米,展廳面積5000平方米,由主展樓、輔展樓、文物庫房、技術用房等組成。本着「博物館園林化」的主導思想,自遷入新址以來,焦作市博物館多方籌措資金:分階段、步驟地逐步完成了館區綠化、美化工作。如今,館區綠化面積達2000平方米,種植名貴花草樹木數十種,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賞心悅目的參觀場所,而且成為一處假日遊覽、文化娛樂的新景點。

經風雨四十年,覓山陽文化遺存。焦作市博物館現擁有藏品萬餘件,上起遠古,下至近現代,有青銅、陶瓷[1]玉器、錢幣、書畫、石器、木器、雜器等諸多種類。其中壯觀的漢代陶倉樓、當陽峪絞胎瓷罐、「山陽」銘文陶罐等成為焦作地區的代表性文物。

焦作市博物館自建館以來,成為焦作市的主要文化活動中心之一,得到了各級領導、文博界專家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他們或來館考察、研讀藏品;或揮毫潑墨,直抒胸臆,為焦作市博物館留下了飽含情誼的珍貴禮物。

2005年4月5日,焦作市文物局、市博物館、市文物工作隊與焦作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專題節目《零距離。溝通——為了古老的文明》,在市博物館主展樓一樓大廳進行了現場錄製。來自全市各行各業的代表及市直文博單位職工參加了節目的錄製。市文物局局長楊保群、市博物館館長郭建設、市文物工作隊隊長郝慶全就群眾關心的有關文物法律法規、文物鑑定[2]、文物市場管理、文物鑽探、發掘收費、博物館發展前景等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

2005年4月,焦作市博物館藏品漢代五層連閣陶倉樓和五層彩繪陶倉樓作為重要展品,參加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舉辦的《絲路遺寶展》赴意大利展出。

2005年4月29日,焦作市委副書記、市長毛超峰陪同河南省委有關領導同志到焦作市博物館視察工作。毛超峰市長認真察看了展廳、庫房,詳細詢問了安全、消防、值班、展覽等展出情況,觀看了「懷川藏珍——焦作文物精品展」。

2005年5月10日,河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王主任在焦作市人大副主任宮素清的陪同下,到焦作市博物館就文化發展狀況等進行調研。

管理隊伍

焦作市博物館是以文物收藏保管、陳列展覽和斟學研究為主要職能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在編職工25人,下設陳列部、社教部、保管部、辦公室、保衛科、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等部室。現有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0人。

基本陳列

《焦作市改革開放成就展》

基本陳列《焦作改革開放成就展》位於主展廳一樓,展區面積近千平方米,展線110米,陳列有400餘副圖片和實物,展覽共分9個部分:1、「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焦作」;2、「焦作行政區劃沿革」;3、「獨特的經濟地理優勢」;4、「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水平」;5、「黨的思想建設」;6、「城市建設」;7、「小康村建設」;8、「中外記者看焦作」;9、「縣(市)區風貌」。整個展覽全面、系統的反映了焦作市建市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農業、科技、城市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蓬勃發展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展廳中央陳設着目前我省最大的沙盤模型——焦作全貌,沙盤面積60多平方米,以1:20000水平比例展現了焦作市地形地貌及行政區劃,沙盤上安裝有電路控制系統,可以顯示焦作各行各業所處位置和重要的建設項目,如:黃河公路大橋、焦鄭高速公路、南水北調工程等。

《歷代石刻藝術展》

以碑苑形式展現了基本陳列《歷代石刻藝術展》於2001年元月正式開放,展區面積約500平方米,陳列了焦作市漢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50餘件碑碣、墓誌、造像等石刻文物精品:有北朝精美的造像碑、有唐宋神妙的書法藝術、有宋金時期完整的線刻24孝圖、有紀念元代着名學者許衡的墓石、有明末記載峰類是蝗蟲天敵這一自然科學現象的碑記、有近代反映焦作煤礦發展的英福公司和中原公司的刻石等。

館藏文物

焦作市博物館館藏品豐富,極具地方特色,整理上架文物有3315件。每年均有新品入藏,主要類別有瓷器、陶器、石器、玉器、書畫、銅器、錢幣、雜器等八項,其中漢代青銅器、東漢大型彩繪陶倉樓、元代雜劇俑等由參加全國文物展或由國家舉辦的出國文物展而享譽海內外。

陶倉樓焦作地區出土的陶倉樓以其古樸的造型、雄偉的氣勢、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內涵,在數以萬計的漢代陶製明器中脫穎而出,被稱為古老山陽的象徵和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多次在國外展出。

座陶倉樓由灰陶細泥製成。五層連閣式陶倉樓於1973年在我市山陽區馬作出土,高161厘米,寬144厘米,主樓形如寶塔,雄偉莊嚴,附樓呈倒錐形,小巧精緻,整體建築相得益彰。五層彩繪陶倉樓於1984年3月在我市待王鎮白莊出土,高145厘米,寬81厘米,通體遍施彩繪,絢麗多姿。

當陽峪窯當陽峪窯盛產碗、盤、缽、罐、花瓶、燈壺以及各種小玩具,胎質有白胎、灰胎、沙胎及缸瓦胎,釉色有白釉、醬色釉、黑釉、絞胎彩釉等,以剔花而着名,以絞胎膠釉而獨樹一幟。遙想當年,連綿的太行山路上,有多少車輛來來往往,瓷器源源不斷地送往汴京,送往江南塞北。這片荒址上,曾經有多少窯工揮汗如雨,匠心獨運,又有多少窯主在這裡躊躇滿志,富甲一方?他們當年燒出的成千上萬件的瓷器,到底是什麼樣子?白玉瓷盤,輕輕扣擊發出什麼樣悅耳的響聲?細小的勾線毛筆,蘸什麼樣的釉彩,勾出什麼樣的花紋?那絕妙的工藝程序是什麼?經過怎樣的手、怎樣的心、怎樣的日夜守侯,才能點赤鐵為金玉,使一把普通的瓷土變的有骨有肉、有靈有性、有韻有情?流入民間,他們怎樣溫暖了百姓人家的生活;陳設王室,又怎樣裝飾了豪奢的夢。

歷史展出

歷史展出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焦作市博物館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一場所,對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宣傳教育。先後舉辦了《焦作市改革開放成就展》、《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味》、《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展》、《焦作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成果展》、《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展》、《焦作山水國際攝影展》等百餘個大型展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河南省博物院、焦作市博物館與比利時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聯合在比利時50年宮舉辦了「中國屋檐下」展覽,展出的藏品主要為河南省各地出土的建築明器,其中焦作參展的藏品有40餘套。比利時聯邦科學政策指導委員會主席菲利浦·梅唐斯、中國駐比利時大使章啟月、比利時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館長阿娜·卡昂·德萊、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長丁福利等50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了開幕儀式。章啟月在開幕式上表示,河南省是中國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此次展出的文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特徵和古代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焦作市博物館館長羅火金作為布展組的負責人,應邀到比利時布展。這次參展的藏品主要有漢代和明代的陶倉樓、陶倉,漢代的陶水榭、伎樂俑,漢、宋時期的人物俑,秦、漢時期的瓦當,商代的建築構件,明代的琉璃脊獸等119套,其中焦作參展的藏品有陶倉樓、陶倉、陶水榭、伎樂俑等,共40餘套。這次展覽展出的藏品均為在河南省各地出土的精美的建築明器,能讓比利時人進一步了解古老文明的中國、多彩的中國、現代的中國。建築明器作為我國古代先民隨葬使用、記錄現實生活的實物,不僅直觀、形象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物的形制和技巧,而且反映了一定的社會風尚和習俗,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這是我國首次在歐洲舉辦中國古代建築明器展覽。這次展覽在比利時引起了轟動,有關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

視頻

焦作市博物館 相關視頻

魏潔-焦作市博物館-《漢代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梁子忻 焦作市博物館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