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次唐人高適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燕歌行次唐人高適韻》是一首明朝古詩,在中華古詩詞源遠流長中,明朝是一個重要的時期,理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傳播。理學,作為儒學的一種形式,對明朝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也影響了詩歌的形式和風格[1]。
“ |
匈奴部落幽燕北,昨夜雲中報胡賊。 邊堠留連烽火紅,胡天慘澹風雲色。 揮戈夜出居庸關,許國寧辭百戰間。 今日驅兵屯黑水,去年追虜度陰山。 可憐中國多荒土,復辟窮邊冒風雨。 寒封鐵甲冷如冰,虎帳聞雞還起舞。 秋半黃龍塞草腓,日斜青冢雁行稀。 七擒茂績威南服,六出深謀解虜圍。 禦戍我獨三邊久,論功恥落諸君後。 屈指西風又幾秋,望鄉戀闕頻回首。 歲月悠悠欲白頭,炬閣雲台我何有。 五侯七貴乳臭兒,腰懸金印大如斗。 英雄不遇徒紛紛,縱勒燕然不紀勛。 君不見飛將不侯終已矣,古今人惜李將軍。 |
” |
— [明代]江源 |
理學對明朝詩歌內容的影響
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
在明朝,理學被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來看待,它要求人們遵守封建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因此,許多明朝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映了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將詩歌作為某種社會意識的傳聲筒。例如,一些明朝詩人通過詩歌來宣揚理學思想,強調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
個人修養與道德實踐
理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實踐,認為只有通過內心的修煉,才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思想在明朝詩歌中得到了體現,許多詩人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了對個人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關注。
明朝詩歌中的理學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影響了詩歌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也影響了詩人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觀念。理學作為明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