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爪哇真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爪哇真鯊

學名  Carcharhinus tjutjot

命名者 Bleeker, 1852

英文名 Spottail shark

別名  尖頭(南方澳)、烏翅尾(澎湖)、沙條、

    爪哇白眼鮫、沙魚(臺東)、黑斬(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93.7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真鯊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 Carcharhinidae

  真鯊 Carcharhinus

爪哇真鯊,椎骨:113-129。這種小物種的特徵在於以下特徵:鼻子相對較長且鈍尖。上前牙呈斜齒狀,呈鋸齒狀,鋸齒狀,側緣深凹,並有幾個大的鋸齒狀基尖。下前牙較窄,略微傾斜,側緣有缺口,沒有大的基底鋸緣,細鋸齒;總齒排數為26-28 / 24-30排或51-55;背間隙通常具有中等至強脊,TL 19.4-22.0%;第一背鰭相對較低,起源於胸鰭內緣的中部,長14.1-15.6%TL,高1.4-2.0倍,內緣2.0-2.7。第二背鰭小得多,大致呈三角形,高度是第一背鰭高度的29-37%,起源稍晚於肛門鰭起源;臀鰭略具鉤狀,高度為第二背鰭高度的0.9-1.3倍,基部為第二背鰭底部的0.9-1.2倍;體色背面淺褐色,腹部發白;第二背鰭在鰭的上三分之一處有黑色斑點,不延伸到身體的上表面,並且從下面的發白區域非常清晰地界定;其他鰭大多是平原。椎骨總數113-129;單脊前尾計數37-44;雙脊椎前尾計數17-19;雙脊椎尾計數58-72; 前尾數55-63(Ref。其他鰭大多是平原。椎骨總數113-129;單脊前尾計數37-44;雙脊椎前尾計數17-19;雙脊椎尾計數58-72; 前尾數55-63(Ref。其他鰭大多是平原。椎骨總數113-129;單脊前尾計數37-44;雙脊椎前尾計數17-19;雙脊椎尾計數58-72; 前尾數55-63。[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0 - 100公尺

棲息於沿岸、近海的中小型鯊魚。主要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 [2]

分佈

西太平洋:來自印度尼西亞和台灣,包括婆羅洲,但不包括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綠島[3]

繁殖

胎生,一胎可產下1-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28-38公分。

保育

脆弱(VU) (A2cd + 3cd); 評估日期: 2018年8月14日

視頻

スミツキザメ Whitecheek shark Carcharhinus tjutjot Carcharhinus dussumieri

參考文獻

  1. Carcharhinus tjutjot,fishbase.se
  2. 爪哇真鯊,fishdb.sinica.edu.tw
  3. Carcharhinus tjutjot,fishbas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