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親的叮囑(林友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親的叮囑》是當代作家林友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父親的叮囑

父親能耐了一輩子,82虛歲那年不小心摔了一跤,輕度中風,要強的他依靠拐杖蹣跚挪動,看着讓人心疼。

父親年輕時很能幹,記憶中沒有他做不來的事。作為農民,農活他樣樣在行,作為生產隊幹部,他是農村帶頭人。可再能幹,一個人要養活老 老少少10口人,家裡還是入不敷出,常常要向生產隊、供銷社借糧、賒賬過日子。為了養家,父親是較早兼做小買賣的農民。一部單車,他把 從村里收上來的稻穀花生番薯運到墟里賣,又從墟里拉回海魚、蔬果,賣給村民,從中賺取一點點差價,幫補家用,讓七個子女健康成長,讓我奶奶活到93歲高齡。

最難忘的是炎熱的夏季,跟父親去捕魚來彌補家中缺葷少菜的經歷。地處粵東的家鄉水網密布,魚蝦鮮美,每當夜深人靜時,父親就挑着三五 個魚籠,踏着夜色,踩着露水,聽着蛙鳴,去到魚多隱蔽的小河涌,將魚籠順水或逆水安放穩妥,讓游過路過、出來覓食的魚、蝦、蟹、水 蛇……統統鑽進了這種喇叭嘴、橄欖腰,進得去、出不來的魚籠里。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和父親將魚籠一一收回,然後找一塊空曠地,打開魚籠後面的小口,將一夜的收穫全倒了出來。看着滿地的活蹦亂跳,我和父親那個興奮,難以言表。

回想那時的日子,雖清貧如洗,卻有滋有味!

如今,父親老了,活干不動了,路也走不穩了,可他還是那麼要強。在他自己摔傷一年後,80歲的母親又一次摔斷腿被我們接進城住院治療、 康復,他卻信心滿滿地說,讓你母親出院後回來吧,我來照顧。試想自己還要人看護,卻自告奮勇要承擔起照顧老伴的責任,那是怎樣一種感 情啊!其實我想父親也是為了不讓城裡工作的子女分心吧。

父親總是這樣,處處為別人着想,為子女着想。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古訓。可是,近四十年來,隨着沿海特區的開發,遠方活力無限,社會日新月異,陸海空交通一日千 里,「子女」們為了改變命運、改善生活,早就遠遊他鄉做故鄉了。我們兄弟姐妹除了大姐留守農村,其餘的都進城到了幾百里乃至千里外 了。兒行千里母牽掛,父親卻一直將這牽掛藏在心底。我們每次探親遠行的時候,他總是說:「勿掛念,在外安心工作!」這句話我聽了20 年,從我在城裡安定下來,每年大抵回鄉下一兩次開始,直到2015年那一摔。

那一摔,差點讓父親中風癱瘓,乃至離我們而去。當時好在小弟已在家鄉,立即雇了一輛車和親人們第一時間將父親送往專科醫院搶救,使父 親不至於晚年臥床。當我們幾個從千里之外趕到這家醫院,父親已脫離危險,但還有些恍恍惚惚,說話也不太順溜。清醒些許後,他的第一反 應是要出院回家,那心情,無非是估摸着住院花銷不菲,怕給子女添了負擔。

出院回家剛開始那段時間,病情也是反反覆覆,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樂觀地覺得可以恢復到從前那樣,到田裡看看,到舊屋喂喂貓;壞的時 候,嚴重到提出要獨自回已空置多年的舊屋住。那意思,是擔心自己在兒子建的新屋裡突然老去了,讓兒孫今後住着「害怕」。按海陸豐「福 佬人」的風俗,老人最後的日子,也是要回到祖屋度過的。

可是,讓80多歲的老父親孤零零在陰冷的舊屋走完最後一程,於心何忍?!想一想都覺得是一種罪過!想一想都不免熱淚盈眶,心痛不已!

幸好,華夏文化「父慈子孝」的基因在這塊土地得到了最好的傳承。為人子女的我們「孝」字當先,都不忍心讓仁慈的父親過早的孤單,都不 放棄讓父親抱有生的希望,活下去的信心。大哥大嫂更是放下活計,和小弟一道在家鄉照顧了一段時間。就在這段時間,擔心自己會突然離去 的父親,經常會念叨他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二兒子、三兒子怎麼好久不回去看他,「難不成賣身給了政府?」這種焦慮的情緒,在一生秉持吃虧 是福、公心為上、國先於家的父親是絕無僅有的。他該是多麼想和自己的兒女能多待一待,說說話啊!當我們帶着孩子回到他身邊的時候,他 欣喜得合不攏嘴,叮囑說,要多點帶孫子孫女回來給他看看。我聽了嘴裡應着,淚水直在眼裡打轉。

慶幸兒女的堅持,不放棄,堅強的父親終於熬過來了。家鄉的親人不斷傳來消息、視頻,父親能吃了,父親能睡了,父親能扶着拐杖,自己走 很遠去看舊屋了。

2017年國慶假期恰逢中秋佳節,我顧不上回鄉高速遭遇「歷史性」擁堵,長假首日就迫不及待和女兒駕車回去陪父母過節,載他到久違的自家田園裡看看,聽他嘮叨那些與泥土有關的故事……當我離家返城的時候,父親拉着孫女的手抬頭對我說:「勿掛念,在外安心工作;你小弟在家照顧得很好!」

多麼熟悉的聲音啊,我聽在耳中,感懷心裡,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活過來」的父親,又開始為子孫着想,為別人着想了,真好![1]

作者簡介

林友僑,廣東汕尾人,現居佛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