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瘟病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瘟病毒
圖片來自itsfun

牛瘟病毒是一種具感染性的牛隻病毒,會引起牛瘟。這種病毒性疾病主要傳染於水牛之間,但其他野生品種也有致病的記錄。牛瘟與麻疹屬於同一科,但不感染人類。它能導致牛出現發燒、嚴重腹瀉和痢疾等症狀,幾天後病牛就會死亡。

科學家相信,它最早起源於亞洲,在成吉思汗東征之後,傳播至中東、歐洲及非洲。症狀是造成牛隻發生高燒,口部潰爛,腹瀉淋巴壞死,有很高的致死率。19 世紀末,當牲畜進口將這種疾病引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時,那裡90%以上的牛都死於這種疾病。

最後一個牛瘟病毒病例在2001年被確認,2010年10月1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宣布這種病毒已經絕跡。這是自天花絕跡以來,人類史上第二次消滅病毒性疾病,被形容是獸醫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

科學家正在銷毀最後的牛瘟病毒樣本。牛瘟病毒樣本目前還存在部分實驗室里,但銷毀的進展緩慢。2011 年,35 個國家的 44 家實驗室儲存了牛瘟材料,兩年後,23 個國家的 28 個實驗室擁有這些材料。目前,仍有14個國家持有某種形式的牛瘟材料,其中包括6個指定設施。一些實驗室正在參與一項名為 「測序與銷毀」 的研究項目,即對它們所儲存的各種牛瘟菌株的完整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永久摧毀。[1]

牛瘟的Rinderpest,字根來自德文,意思即是牛隻的瘟疫

流行病學

牛瘟在公元4世紀就有記載,是古老的家畜傳染病之一。歐洲學者認為牛瘟起源於亞洲。該病曾廣泛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但從未在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出現。該病主要流行於中東和南亞、中亞地區。我國於1956年消滅了牛瘟。

牛、氂牛、水牛、瘤牛,以及野生動物(非洲水牛、非洲大羚羊、大彎角羚、角馬、各種羚羊、豪豬、疣豬、長頸鹿)等,不分年齡和性別對本病均易感,尤以氂牛最易感,黃牛和水牛次之。其他動物如綿羊、山羊、鹿以及豬也易感。亞洲豬比歐洲、非洲豬易感;駱駝科動物極少感染。

病毒經消化道傳染,也可經呼吸道、眼結膜、上皮組織等途徑侵入。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也可通過密切接觸的物體、昆蟲間接傳播,但不是主要方式。

病牛為主要傳染源。潛伏期病牛(發熱期前1~2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尿液及糞便;臨床症狀出現前感染牛的血液及昕有組織均具傳染性。

該病具明顯的周期性和季節性,以12月份和次年4月份間為流行季節。具很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發病率近100%,病死率可高達90%以上,一般為25%~50%。

病理變化

牛瘟病毒對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有親和性,所有淋巴器官損害嚴重,特別是腸繫膜和與腸有關的淋巴組織。典型病例屍體外觀呈脫水、消瘦、污穢和惡臭。

剖檢可見消化道黏膜嚴重炎症並壞死,口腔、第四胃、腸道、上呼吸道黏膜壞死、糜爛,或充血、出血。小腸黏膜潮紅、水腫,有出血點;淋巴結腫脹、壞死。大腸呈程度不同的出血或爛斑,覆蓋灰黃色假膜,形成特徵性的「斑馬條紋」。膽囊增大1~2倍,充滿大量綠色稀薄膽汁,黏膜有出血點。淋巴結水腫腫脹。

參考文獻

  1. 牛瘟病毒被測序和銷毀. 科技行者.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