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蒡子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蒡子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牛蒡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邊、路旁及荒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菊科植物牛蒡子Arctium lappa L.的乾燥成熟果實。

【藥材歷史考證】

牛蒡子原名惡實,其始載本草《名醫別錄》云:「生魯山平澤。」魯山,在今河南省境內。《新修本草》云:「其草葉大如芋,子殼似栗狀,實細長如茺蔚子。」《本草圖經》曰:「惡實即牛蒡子也。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棣,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來之比。

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秋後采子入藥用。」並附有「蜀州惡實」圖。《本草綱目》曰:「牛蒡古人種子,以肥壤栽之。……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棣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采子,十月采根。」並有附圖。根據以上本草圖文所載考證,與本品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壯,圓錐形,肉質。莖直立,具多數縱條棱,上部多分枝,被稀疏的乳突狀短毛、長蛛絲毛及棕黃色小腺點。基生葉叢生,葉柄長達30cm,葉片寬卵形,長達30cm,先端鈍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稀淺波狀凹齒或齒尖,上面綠色,具稀疏的短糙毛及黃色小腺點,下面灰白色或淡綠色,密被短絨毛,具黃色小腺點;莖生葉互生,與基生葉近同形。

頭狀花序簇生於枝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狀傘房花序;總苞卵球形,綠色,無毛;總苞片多層,近等長,長約15mm,先端具軟骨質倒鈎刺;花小,紫紅色,全為管狀花,管長14mm,先端5裂,裂片長約2mm,聚葯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長,柱頭線狀2歧。瘦果橢圓形,長5~7mm;冠毛短刺狀,長達3.8mm,基部不連合成環,分散脫落。花果期6~9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

【藥材顯微鑑定】

本品粉末灰褐色。內果皮石細胞略扁平,表面觀呈尖梭形、長橢圓形或尖卵圓形,相嵌緊密;側面觀類長方形或長條形,稍偏彎,長70~224μm,寬13~70μm,壁厚約至20μm,木化,紋孑L橫長。中果皮網紋細胞橫斷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具細點狀增厚;縱斷面觀細胞延長,壁具細密交叉的網狀紋理。草酸鈣方晶直徑3~9μm,成片存在於黃色中果皮薄壁細胞中,含晶細胞界限不分明。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細小簇晶,並含脂肪油滴。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綠色熒光。[1]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乾。

【飲片炮製】

1.牛蒡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牛蒡子:取淨牛蒡子,照清炒法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氣。用時搗碎。

【性能功用】

辛、苦,寒。歸肺經胃經。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於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內服:6~12g。水煎服。

【附註】

1.置通風乾燥處貯藏。

2.山東、新疆、安徽等曾發現將同科植物大鰭薊Onopordon acanthium L.的乾燥種子充當牛蒡子藥用。

其主要鑑別特徵為:表面縱脈間有明顯細密的橫皺紋。二者來源不同,不可混用。[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