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門洞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門洞遺址位於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重點為墓葬區。

1920年首次出土彩陶罐。一般葬場都有生活用品的陶具和石器隨葬品。墓葬分為仰身直肢葬,少數為側身屈肢葬。該遺址從馬家窯文化一直延續到齊家文化

1982年8月4日會寧縣人民政府025號文件通知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地理及遺存

該遺址面積約16平方公里,以頭寨鄉牛門洞村為中心,東北達西灣、灰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地的山樑上;北面靠中灣村,與大地梁遺址相連;西北面接喜坪村,與鐵木山遺址相鄰;西南面接定西縣石峽灣鄉,沿山樑可與大泉灣梁遺址相接。遺址重點為墓葬區,多分布于山梁的緩坡地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遺址顯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燒土、炭屑、白灰面、骨類、陶器、石器、玉器等。

遺址地表暴露有大量的殘跡陶片。

意義

從出土遺物看,該遺址從馬家窯文化一直延續到齊家文化,其中又以半山類型的彩陶出土為最多。遺址墓葬分為仰身直肢葬,少數為側身屈肢葬。一般葬場有生活用品的陶具和石器隨葬品。經鑑定,牛門洞為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齊家文化、寺窪文化、辛店文化等類型並存的新石器[2]青銅器時代遺址。範圍之廣,跨代之長,在甘肅史前遺址都是首屈一指的。

歷史沿革

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由於當時會寧文化落後,缺乏研究人才,加之交通不便,住處閉塞,按照國際慣例先發現先命名的命名法則,本應將新石器這一時期的文化命名為牛門洞文化,而由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於1924年在臨洮馬家窯進行挖掘並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從而馬家窯搶在了前面,獲得了命名權。而比馬家窯出土文物早五年的牛門洞與命名權擦肩而過,終為憾事。

牛門洞在1975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發現在上述山樑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

牛門洞文化僅為零量出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考察和系統的挖掘清理,其代表精品有蛙紋雙耳彩陶罐,繩紋素陶罐,細頸侈口藍紋紅陶罐,高頸藍紋雙耳罐,高頸藍紋瓶,灰陶盆紅陶鬲,三孔石刀等。

視頻

牛門洞遺址 相關視頻

史前文明牛門洞
史前文化-齊家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