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猶太人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猶太人的故事》,西門·沙馬,Simon,Schama 著,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圖書是以傳播文化[1]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號記錄於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人類思想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不斷發展着的知識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這套《新史紀叢書·猶太人的故事(公元前1000年~公元1700年)》全2冊,介紹了橫跨近三千年時間和數個大洲的有關猶太人的蹤跡與故事——從埃及到希臘;從阿拉伯到基督教世界;從印度到安達盧西亞;從開羅的集市到牛津的大街;從三大宗教的發源,到新月沃土的文明與衝突,一幅猶太史詩畫卷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

《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

本書以不同的「故事」為切入點,依據考古發現及歷史記載,嘗試還原公元前1000~公元1492年間猶太歷史上的一些重要場景。

故事將你帶到從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猶太王國,敘利亞猶太會堂熒光閃爍的牆壁,羅馬猶太墓地的棕櫚樹林……

作者以細膩的筆鋒描繪了那些有「故事」的人,並對特定事件給予了全新的詮釋;通過對羊皮卷、陶片、燭台、騾隊等「物」的歷史追溯,透視猶太歷史上一些宏大主題,如身份認同建構、流散與驅逐等。

《猶太人的故事:漫長的流離(1492~1700)》

公元70年,隨着第二聖殿被羅馬人焚毀,猶太人進入了歷史上的「大流散」時期,他們作為難民大部分流散到歐洲各地,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失土去國、背井離鄉,猶太人不得不在物質和精神迫害的夾縫中求生圖存。

漫漫流亡路上的一代代猶太人開始尋找自己的地理家園和心靈寄託,不管是跋涉在逃亡路上還是在叫賣途中,不管是在被推上火刑柱之前還是坐在銀行家的寶座上,他們都念念不忘初心所系、鄉愁之根——錫安,因為那裡才是他們全部身心的最後歸宿……

作者介紹

西門·沙馬

(Simon Schama)

生於1945年,猶太裔英國人,英國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和歷史學教授。他先後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任教,自1993年至今在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任教。他編寫並主持過數十本著作及相關紀錄片。

西門·沙馬教授的作品曾獲眾多獎項,包括:沃爾夫森歷史獎、W. H.史密斯文學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艾美獎等重量及獎項。《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獲得塞繆爾·約翰遜獎,該獎項是英國針對非小說類圖書設立的代表獎項之一。

西門·沙馬的其他獲獎作品曾被翻譯成15種語言,其中包括《公民》(Citizens)、《風景與記憶》(Landscape and Memory)、《英國歷史》(A History of Britain)、《藝術的力量》(The Power of Art)、《倫勃朗的眼睛》(Rembrandt's Eyes)、《美國的未來》(The American Future)以及《英國的面貌》(The Face of Britain)。

黃福武

活躍在國內猶太研究前沿領域的專家、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山東大學出版社編審、《猶太研究》主編。黃教授的文章曾在《山東大學學報》《文匯讀書周報》等發表。譯作包括《猶太教審判》 《簡明猶太民族史》 《猶太教:一種文明》 《終止合法化賄賂》等。

參考文獻

  1. 文化的作用是什麼,光明網,2015-10-14
  2. 知識傳播工具的變化,觀察者網,20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