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狐蝠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狐蝠屬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種類,屬脊椎動物,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

簡介

狐蝠屬(游狐蝠)(學名:Pteropus),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的一屬,而與狐蝠屬同科的動物尚有果蝠屬(棕果蝠)、灰果蝠屬(灰果蝠)、錐齒狐蝠屬(錐齒狐蝠)、溝齒果蝠屬(溝齒果蝠)等之數種哺乳動物

狐蝠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種類,屬脊椎動物,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狐蝠屬(游狐蝠)(學名:Pteropus),哺乳綱、翼手目、狐蝠科的一屬,而與狐蝠屬同科的動物尚有果蝠屬(棕果蝠)、灰果蝠屬(灰果蝠)、錐齒狐蝠屬(錐齒狐蝠)、溝齒果蝠屬(溝齒果蝠)等之數種哺乳動物。馬來大狐蝠 Pteropus vampyrus

相關內容

中國最大的狐蝠標本 1973年10月,原陝西省生物資源考察隊接到西安市西郊群眾稱:近日來,常有兩隻巨大的怪獸在傍晚飛臨,非鷹非雀,不知為何物,搞得人心惶惶。考察隊派人守候,捕捉到其中一隻雌性,經鑑定為印度狐蝠(PteropusgiganteusBrunnich)。當時測量的體重為625克,展翼寬為103厘米,標本重635克、長255毫米、臂長205毫米、耳長44毫米、後足長55毫米,是國內收藏的最大蝙蝠之一,此後在關中地區再也沒有發現過狐蝠。[1]

菲律賓發現新種狐蝠 2007年,馬尼拉:一種有着橘紅色皮毛、臉上有三條白條紋的新種飛狐,在菲律賓民都洛島上被發現。後來,菲律賓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同美國堪薩斯大學組成的考察小組,在考察民都洛島時證實了這種飛狐的存在。動物學家傑克.埃塞爾斯廷說:「薩布拉延鎮的一個居民第一個詳細講述了這種飛狐。這種飛狐被命名為民都洛果蝠,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菲律賓獨有的動物品種。 狐蝠與尼帕病毒 1998年,馬來西亞北部流行一種神秘的疾病,病人出現高熱、肌肉酸痛,甚至致命的腦水腫。該病在7個月內席捲全國,導致105人死亡。在尋找疾病源頭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最終追溯到了一個大型養豬場,這裡被確定為尼帕病毒的發源中心。他們發現,狐蝠經常光顧養殖場的芒果樹,在飽餐之後留下大量殘渣。豬吃的剩芒果中,帶有含尼帕病毒的蝙蝠唾液。雖然這種病毒沒有使蝙蝠患病,卻使豬出現了頻繁乾咳的呼吸道症狀。疾病專家發現,發病的人類與豬感染的是同一種病毒,即尼帕病毒。事實上,豬是一種病毒發生突變的高效孵化器,它可以同時感染一種禽類傳播病毒和一種人類傳播病毒,兩種病毒在豬的體內交換遺傳密碼,進行了病毒的重新組合,結果就產生了這種新發病——類似流感的腦炎,馬來西亞為此宰殺了110萬頭豬。經研究人員調查,尼帕病毒的暴發與破壞森林有關。森林被砍伐後,迫使狐蝠從傳統的森林環境中遷移到附近的果園覓食。 狐蝠與亨德拉病毒的抗體 亨德拉病毒出現後,當地對5000 多家養動物進行了抗體檢測,沒發現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體。後來,調查的目標轉到了能在發病地區之間活動的野生動物,繼而發現黑狐蝠、灰頭狐蝠、小紅狐蝠、眼圈狐蝠等四種狐蝠體內具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體。此後,又在一隻懷孕的灰頭狐蝠生殖道內分離到亨德拉病毒。對昆士蘭的1043 個狐蝠樣本進行血清學檢測,發現47%的樣本呈亨德拉病毒陽性反應。抗體監測發現狐蝠體內的抗體水平與疾病的地方流行性相一致,預示狐蝠處於感染的亞臨床狀態。雖然沒有發現病毒從狐蝠直接傳播給馬,但實驗室感染證實這種方式是可能的。最可能的傳播途徑就是馬採食了被攜帶病毒的狐蝠胎兒組織或胎水污染的牧草所致。在昆士蘭,馬群的發病時間正好與果蝠的繁殖季節相重疊,而且從實驗室感染和自然感染的狐蝠胎兒組織中均分離到亨德拉病毒,進一步支持了這一推測。其次,馬由於採食狐蝠吃剩的果實而感染也是發病的原因之一,病毒在馬群中的傳播是通過感染的尿液或鼻腔分泌物,人由於與病馬接觸而感染。實驗室感染的情況下,亨德拉病毒卻不易傳播。[2]

狐蝠可能攜帶埃博拉病毒 新的研究表明,狐蝠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尤其是在中非居民有捕食狐蝠傳統的情況下。 自1976年首次記錄的人類感染埃博拉病毒爆發以來,研究者們一直不能確定這種病原體的野生宿主。在這次研究中,來自加蓬民權國際醫學中心的Eric M. Leroy博士及其同事們描述了在三種狐蝠中存在無症狀隱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相關情況。 正如《自然》雜誌的報道,最近度在加蓬和剛果共和國的人和大猩猩間發生了埃博拉病毒爆發,研究者們在此期間收集了超過1000隻小型脊椎動物,然後對其進行埃博拉病毒的檢測。這些動物包括679隻蝙蝠、222隻鳥和129隻小型陸地動物。 研究者們說,在三種蝙蝠中發現了埃博拉病毒的G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其中的每一種都有着廣泛的地理分布,並覆蓋發生人類埃博拉病毒爆發的地區。

參考文獻